7月6日,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兒童近視精準防控與數智發展”專題論壇召開,多位專家發出呼吁,防控近視,必須“從娃娃抓起”,用科學理念和實際行動,切實守護孩子們的“睛”彩“視”界。一起來看→
暑假來臨,在“神獸宅家”的日子里,過多的電子屏幕使用、不規律的作息、戶外活動的減少……孩子們的雙眼正悄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曾幾何時,戴眼鏡還是“長大以后”的事,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小學低年級孩子戴上了眼鏡;到了初高中后,更是有不少孩子早已淪為“老近視”。
然而,近視絕非只是“看不清黑板”這么簡單。一旦發展為高度近視,甚至會帶來不可逆的失明風險。
“兒童近視精準防控與數智發展”專題論壇
青少年近視“高位流行、重度發展”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陶芳標指出,我國青少年近視呈現出“高位流行、重度發展”的嚴峻態勢。在世界范圍內,近視在人群中普遍存在遺傳易感性,東亞地區——尤其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是近視高發的“重災區”。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陶芳標
國家衛健委最近一次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已達52.7%,其中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近視率分別達80.5%、71.1%、35.6%,甚至6歲兒童的近視率,也已攀升至14.5%。
在這龐大的近視群體背后,還有一個更令人擔憂的趨勢——約有10%至15%的高中生患有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
“如果說普通近視只是冰山一角,那么高度近視則是潛藏水下的巨大隱患。”陶芳標指出,高度近視往往會使視網膜色素變性、白內障、眼底病變等病理變化的風險增加,一旦出現視網膜脫落,損害視力的同時甚至還有致盲風險。
除了“重度發展”,近視還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過去青少年近視的高發年齡段集中在小學三、四年級,如今卻前移至一、二年級。”對此,陶芳標尤其強調要保護好6至8歲兒童的“遠視儲備”,其核心是“抓早”“抓小”。
新生兒的眼球通常處于遠視狀態,隨著生長發育,到12至15歲逐漸變為正視。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兒童的遠視度數處于正常范圍內,例如6歲時遠視150至200度,這種生理性遠視有助于延緩或減少近視的發生。醫學界將這種生理性遠視稱為“遠視儲備”。
如果孩子過早、過多地近距離用眼,提前消耗完遠視儲備,則極易發展為近視。他對此形象地比喻道:“遠視儲備就像一筆銀行儲蓄,用得太快,未來就容易‘透支’。”
從防患未然到智慧干預
近視防控,“防”是首要。鄒海東表示,在臨床實驗中,使用相關預防藥物或光學設備后,與不采用任何技術手段的對照組相比,可以減少約10%至40%的近視發生率。然而,近視的發生還涉及到心理學、環境學、行為學等多重因素,目前沒有任何技術手段可以完全阻止近視的發生。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鄒海東
同時,鄒海東補充,近視與遺傳密切相關。現有研究顯示,約20%的近視病例與基因遺傳密切相關,因此對有遺傳風險的青少年應盡早進行防控。
“近視前期是指視力在負50度至70度之間的過渡階段。雖然此時孩子尚未出現明顯近視癥狀,但已經離近視‘一步之遙’,需引起高度重視。”常規篩查通常在4至18歲青少年中進行,但鄒海東建議提前至更早年齡段,以便更好地準備和應對。
一旦近視發生,“控”成為關鍵。鄒海東介紹,現有手段包括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等藥物治療、佩戴功能性框架眼鏡或角膜接觸鏡以及最新的低強度紅光療法等,其延緩近視進展的比例約為20%至60%。
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為近視篩查與管理帶來了新嘗試。例如,在上海,多個社區醫院正在試點“視覺健康智能管理中心”。該中心配備了全自動視力檢查儀、電腦驗光儀及免散瞳眼底照相機等設備,使用者可全程自助完成眼健康篩查,檢查數據在經過質量控制后上傳至眼健康信息系統,并由AI軟件進行智能分析與在線診斷,實現從篩查到評估的無縫銜接。
戶外活動可有效降低近視發生率
在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馬軍看來,近視防控“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需要構建一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體系,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軍
0至6歲是兒童視力發育的關鍵期,也是遠視儲備逐漸消耗的過程。馬軍認為,家長應盡量避免這個階段的孩子接觸手機、平板等電子屏幕,減少其遠視儲備的消耗,即使到了3歲以后,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總時長也不應超過1小時,且越少越好。
進入小學后,青少年的學習任務加重,近距離用眼時間顯著增加。在這個時期,家長和學校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更要引導孩子養成科學的用眼行為。例如,平時應保持正確坐姿,不在強光下、躺著及移動環境中閱讀,遵循“20-20-20”原則——每近距離用眼20分鐘后,休息20秒,利用這20秒向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遠眺,讓眼睛休息一下。
青春期的孩子許多已經出現近視,此階段的重點是減緩近視度數的增長,避免發展為高度近視。對此,馬軍建議,面對升學壓力帶來的高強度學習,更要注意勞逸結合,保障足夠的睡眠時間及適當運動。
在眾多近視防控措施中,馬軍強調,戶外活動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充足的陽光照射可以促進視網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軸異常增長,從而有效降低近視的發生率。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每天能保證2至3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僅能有效預防近視的發生,還能使他們有更好的學習注意力和課堂表現。”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陶芳標的強烈贊同。“要鼓勵孩子走出教室,走進陽光。”陶芳標呼吁,“家長們不妨適當減少開車接送的次數,哪怕只是陪他們走一段路也好。”
責 編:蒲雅杰 胡安妮
審 核:張敬一
值班編委:宋玉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