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康提示
今天是“世界人口日”。重視自身健康,積極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到飲食合理、運動適量、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關注心理健康,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定期體檢,及時接種疫苗。
“醫生,孩子只是被鄰居家的貓撓了一下,怎么會發燒1個月?”在感染科診室里,焦急的家長舉著CT報告單,上面提示著肝脾腫大。這并非個例,隨著城市寵物貓飼養量的增加,醫生經常遇到被診斷為“貓抓病”的患者。提到狂犬病,大家都耳熟能詳,但貓抓病又是什么病?顧名思義,這種疾病肯定跟貓有關系,那么小伙伴們還能快樂地擼貓嗎?且聽感染科醫生細細道來。
一、寵物熱背后的隱患
貓抓病的元兇是漢塞巴爾通體——一種通過跳蚤在貓群中傳播的特殊病原體。當家貓舔舐毛發時,這種微生物會附著在爪牙表面。當人類被攜帶病原的貓抓咬,或接觸其唾液后揉眼(尤其存在微小傷口時),就可能引發感染。
典型感染進程呈現“三步曲”:被抓傷后1~2周傷口出現紅色丘疹;2~3周鄰近淋巴結腫大;1~2個月淋巴結逐漸消退。其中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部分患者會出現眼部感染,表現為結膜紅腫伴耳前淋巴結腫大。在免疫正常的人群中,這些可能有自限性,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能會出現反復發熱,眼、肝、脾等器官損傷。
傳統診斷貓抓病依賴病原體培養,但陽性率低,耗時長。目前,臨床主要采用“三聯檢測法”,可及時明確診斷。
1.血清抗體檢測;
2.PCR核酸檢測(靈敏度高);
3.宏基因組測序(可同時篩查其他病原體)。
養寵物者為易感人群,其中兒童和青少年與貓狗互動比較多,為主要感染人群。及時發現感染,及時就醫處理,容易治愈,部分人群甚至可以自愈。但若不能提供貓抓、咬、舔病史,很容易導致誤診或延誤治療。
二、科學應對貓抓病
一旦被確診為貓抓病,免疫功能正常者主要進行局部處理,被抓傷后立即用肥皂水沖洗15分鐘,采用碘伏消毒。觀察期內,監測體溫和淋巴結變化2~4周。必要時就醫,遵醫囑處理,若有化膿性淋巴結腫大,推薦阿奇霉素5日療法。
如果是孕婦、免疫缺陷者等特殊人群,則需及時就醫,根據實際情況再確定用藥的方案和劑量,必要時需聯合用藥。
雖然貓抓病癥狀多變且隱蔽,但大家也無須過度擔憂,該疾病導致全身性播散比較少見。近年飼養貓狗的家庭越來越多,貓抓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雖然癥狀和疾病結局遠沒有狂犬病嚴重,但亦應引起大家的重視和警惕。現代醫學證實,規范預防可使感染風險明顯降低。平時與可愛的小貓玩耍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定期驅蟲:每月使用殺蟲劑,如采用驅蚤劑殺滅跳蚤,避免漢塞巴爾通體在貓身上寄宿;
2.科學互動:給貓勤修剪爪子,修剪貓爪或給貓洗澡時戴上手套;
3.衛生管理:擼貓后,記得及時洗手,未洗手請勿揉眼;
4.幼貓管理:12周齡以下幼貓漢塞巴爾通體攜帶率高于成貓,需做好防范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被流浪貓抓傷后感染風險遠高于家貓,不要輕易激惹、投喂流浪貓。被流浪貓抓傷后,建議及時就醫,必要時遵醫囑用藥治療。貓抓病目前沒有專用的疫苗,但需警惕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如破傷風,必要時接種相應疫苗預防。此外,部分狗、猴子、野兔也有攜帶漢塞巴爾通體,會因被咬、抓、舔而導致感染貓抓病。
福建省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廖醒/文
福建省兒童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吳玲/審
來源:福建省兒童醫院
編輯:王倩
一審:陳素玲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