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太多也是錯?"當17歲的胡同學在40℃的盛夏倉庫里揮汗如雨時,他絕不會想到,自己拼命工作的樣子竟成了被辭退的理由。更諷刺的是,本該到手的200元工資,最終縮水成一張10元車票——這荒唐一幕正在撕開暑期工市場最隱秘的傷疤。
聊天記錄里的霸王條款
在中介與胡同學的對話截圖里,"11小時200元"的承諾白紙黑字,但當學生們要求按約支付4小時報酬時,對方卻甩出"按車計費"的新規則。這種事后變更條款的伎倆,在暑期工市場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中介常用的套路包括:"試用期不計薪""未干滿一周扣50%""表現不合格只付車費",這些文字游戲讓無數學生工淪為廉價勞動力。
未成年工權益保護形同虛設
人社部門明確指出的"未成年工登記制度",在這起事件中完全失效。更可怕的是,涉事快遞站點竟敢讓未成年人從事高強度的貨物裝卸——這已涉嫌違反《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當企業把"流汗多"作為辭退理由時,暴露的正是對勞動者基本尊嚴的漠視。那些順著少年脖頸滾落的汗珠,本應是勤勞的勛章,卻成了剝削者眼中的"不合格證明"。
暑期工市場為何亂象頻發?
每逢寒暑假,類似事件就會集中爆發。中介機構與用工單位形成的灰色產業鏈,專門瞄準涉世未深的學生群體。他們吃準了學生維權意識薄弱、打工周期短的特點,將《勞動合同法》變成一紙空文。而平臺企業的加盟模式,更是讓品牌方對末端網點的監管流于形式。正如申通方面的回應,直到媒體曝光才"發現"違規網點,這種事后補救的態度值得玩味。
當"勤工儉學"變成"勤工被騙",我們損失的不僅是幾個200元工資,而是年輕一代對勞動價值的認知。那些被克扣的薪水背后,是被踐踏的契約精神,被透支的社會信任。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像胡同學這樣的年輕人開始勇敢維權——這10元車費買不到回家的路,卻可能撞開勞動權益保護的大門。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