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對竇建德評價不低,不但驍勇善戰,而且待人寬厚,生性豁達。尤其是在他的“根據地”和發家地河北和山東一帶具有巨大的威望和擁躉。河北大名縣有“竇王廟”,父老群祭,歷久不衰。大和三年魏州書佐殷侔有感于其事,特在廟中立了一塊紀念碑。這也是有唐一代對這一地區始終未能徹底消化,這也是為何安史之亂發生在河北的主要原因。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經過幾番廝殺,到最后成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李淵的大唐以長安為中心占據關中,王世充的大鄭以洛陽為中心占據河南,以及竇建德的大夏以樂壽為中心占據河北,而最后最有資格一統天下的只有李唐和竇建德。
與李淵、王世充相比,竇建德底子最薄,可崛起的速度卻是最快的。他從617年收拾高士達的殘兵敗將開始,一年時間建國稱王,兩年擊敗宇文化及,打包了隋煬帝的政治班底,但其興也勃,其亡也速,最后卻僅僅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把之前的成果全部葬送,還被李世民虜獲,斬殺于長安。
那竇建德到底敗在何處,實際上,從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的高光時刻起,他失敗的種子就埋下了。《新唐書》總結了竇建德后期犯下的三個致命失誤,這三個失誤既讓夏政權自斷手足,又給李唐白送厚禮,還失去了絕地反擊的戰略機會。
與李淵這樣的關隴貴族出身不同,竇建德是典型的寒門出身,竇建德是隋朝基層最基本的里長。“為裏長,犯法亡,會赦歸。”初次出道就是一個村長差不多的人,大業十二年,渤海蓓縣人高士達率千余人高士達義軍,所過之處燒殺搶掠,唯獨不去騷擾竇建德所在的村落。郡縣的官員懷疑建德與他們私通,逮捕并殺害了他全家。竇建德無奈之下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高士達,于是高士達命竇建德為司兵,不想內部發生火拼,因竇建德與兵士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也愿為其效死力,最后眾人擁立竇建德為主。
大業十三年,竇建德在河間的樂壽自稱長樂王,又于河間大敗隋涿郡留守薛世雄,在河間郡丞王琮投降之后,竇建德就有了建立帝業的野心,于是就在次年定國號為“夏”,稱夏王。竇建德稱帝太早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時竇建德的勢力范圍北與幽州的羅藝相距,南至大陸澤,西自太行,東至于海,發展勢頭強勁。
武德二年,宇文化及被李密打敗之后逃往魏縣、聊城,于是竇建德就先取魏縣,然后圍攻聊城并斬殺宇文化及。此戰,竇建德不僅兼并了一部分隋朝禁軍,還將包括裴矩等隋朝舊臣收入麾下且進行重用,比如,裴矩、崔君肅、何稠、虞世南,天然地成為了大隋的“傳承人”。
竇建德當時還采納了裴矩的建議,為隋煬帝進行發喪并善待煬帝的蕭皇后,此舉政治意義極大,因為,如此建德就不僅可以吸收隋朝剩余資源,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政治感召力,但最后為了獲得突厥的支持,竇建德最終還是將蕭皇后送給了突厥。
同年八月,竇建德先后占據黎陽,衛州、殷州及西鄉,這些都是王世充的勢力范圍,不僅如此,還將劉黑闥收入麾下。武德三年,竇建德又攻取濟州,曹、戴二州,基本占領了黃河南北的土地。
從竇建德的創業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其部組織成分相當復雜,沒有自己嫡系部隊,其所部基本上都是兼并各部義軍,還有部分隋軍,內部架構過于復雜,要想徹底消化,這得需要時間,但問題是竇建德又沒有時間,這樣一來如果總打勝仗還行,而一旦打敗仗就會快速崩潰。
當王世充在被李世民困在洛陽城之后就緊急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在討論是否出兵的時候,爭論十分激烈,最終達成“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的共識,決定出兵援助王世充,認為,“夏擊其外,鄭攻其內,破唐必矣”。但這個決策卻將導致其直接滅亡。
德四年三月,竇建德在吞并孟海公起義軍后,自率10余萬大軍,號稱30萬西援洛陽。至滑州,接著又陷滎陽、陽翟等縣。在駐軍成皋的東原之后,竇建德派人通知王世充,而王世充的行臺仆射韓洪迎其入城。此時,建德已經給不久之后的敗局埋下了伏筆,因為,其所率領的孟海公和徐圓朗所部都是山東的雜牌軍,軍隊的忠誠度和其粘性根本就不強,以這樣的軍隊去和唐軍爭天下。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竇建德出兵之也確實給李世民造成了極大壓力,面對竇建德的突然出兵,李世民也緊急召集大家商議對策,但大部分人的意見卻是躲避竇建德的鋒芒,退兵與竇建德打消耗戰,但此時只有郭孝恪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竇建德遠來,此天意欲兩亡之也。宜據虎牢之險以拒之,伺間而動,破之必矣。”而大將薛收給李世民提出了具體的破敵策略:唐軍應分兵兩路,一路固守守洛陽,不與王世充接戰,一路前往虎牢截擊竇建德。只要打敗了竇建德,王世充就只剩下投降。
薛收的意思是,絕對不能讓王世充和竇建德合軍,因為,王世充所缺的只是糧食,一旦得到了竇建德河北糧食的援助,那么戰爭就將會遙遙無期。李世民采納薛收策略,并親自領兵3千進駐虎牢關,并由李元吉和屈突通等人繼續圍困東都。
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入虎牢關。次日,李世民親率領五百騎兵出虎牢東二十里,親自闖入敵營以測試敵軍,經過軍事觀察之后,李世民方面的軍事部署包括,讓李世勣、程咬金和秦叔寶等人將兵埋伏在道路兩側,李世民自己和尉遲敬德闖入敵營,以自身為誘餌將竇建德吸引入包圍圈。對于以身犯險這件事,李世民是相當自信,也可見李世民的英勇,結果就是,成功將敵軍引入包圍圈,然后就是大破之,斬首三百余級,并擒其將殷秋和石瓚。此戰,李世民達到了兩個目的:“對竇建德所部成功進行奪氣;檢測出了敵軍的戰斗力然后制定對敵之策”。
同時,李世民派奇兵掐斷了竇建德的糧道,而竇建德部在面對兵敗、糧道被抄,根本就是束手無策,三軍士氣一天不如一天,在軍心不穩的情況下,竇建德最終的戰敗已經是注定之事。這個時候,有個叫凌敬的人向他獻上一策,圍魏救趙,他建議竇建德不要跟李世民在河南斗狠,而是掉頭從河北突入河東,擺出一副攻打關中的架勢,逼李世民回軍救援關中。
這個計劃實施有個前提,那就是王世充要獨立承擔一段時間的壓力。然而,凌敬的計劃卻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加上王世充的使臣長孫安世強烈指責,結果凌敬的計劃被拋擲一旁,夏軍也最終在虎牢關輸了個精光。竇建德放棄了這個計劃核心原因就是屬下眾將也不愿意執行這個計劃。此時,竇建德也算是理解了李密,李密當初為何放棄了堅守的最佳策略而選擇出戰,就是因為眾將主戰,而在內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不管是李密還是竇建德都只能執行錯誤的決策。根源還是他們不能形成一言堂。
只能說,竇建德知道什么是最優解,但是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在五月初一這一天渡水至河南,然后故意留下千匹馬以引誘對方。這是李世民在此戰過程中對情報工作的及時而精準的收集。次日,竇建德果然率眾來攻,但世民卻選擇了堅守不出,就在竇建德軍已經疲憊不堪,陣列也已經不成型的時候,李世民是親自率領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突然出兵,夏軍猝不及防之下大潰,被斬首三千余級,竇建德在墜馬被擒。
此戰,世民俘獲建德部五萬余人,其他人都四散而亡。竇建德老婆曹氏卻和左仆射齊善行逃往了洺州。在洺州,齊善行在和眾人討論之后作出了向唐朝投降的決定,理由是:“天命有所屬,非人力所能爭耶?”五月十五日,齊善行和裴矩奉建德妻曹氏以洺、相、魏等州降。竇建德自起兵至敗亡,共計十一年。七月十一日,竇建德于長安遇害,時年49歲。竇建德被殺之后第八天,河北余部推竇建德部下劉黑闥當即造反。
竇建德失敗的核心就在于他的出身,歷史上有庶族集團成功的例子,比如劉邦和朱元璋,但是那時候的歷史環境不同,秦末還沒有門閥集團,元末門閥集團已經死掉了。而隋唐卻是門閥的巔峰時期,因此,門閥集團就是擋在竇建德面前的一座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大夏政權的基礎并不是門閥士族集團,竇建德本人也沒有與門閥集團交換利益的籌碼,如果不對門閥集團的有清晰的定位,從當時歷史的環境看,那是一個門閥集團獨領風騷的時代,竇建德失敗是必然。總的來說,竇建德最大的不幸就是遇到了這個時期的bug。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