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紅
在濰坊市昌樂縣西南部,有一個很有名的鄉鎮——鄌郚鎮。說其有名,原因有二:一是鄌郚鎮是國內外知名的吉他之鄉;二是其獨一無二的古老地名。《現代漢語詞典》釋義:鄌郚(Táng wú),地名,在山東。也就是說,“鄌郚”二字僅用于此地地名,是獨一無二的專用字。
類似“鄌郚”這樣較為生僻的漢字,一般都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在山東,有不少這樣的地名,如“鄄城”“茌平”“莒縣”“郯城”等,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古縣。同樣,“鄌郚”的名稱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鄌郚鎮地理位置優越,是白浪河的發源地,自古以來一直是魯中地區的重鎮之一,素有“南鄌(郚)北都(昌)”之稱。周朝初期,山東大地侯國林立,鄌郚即為當時魯國下邑之一的古鄌郚國的都城。
鄌郚國名,始于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將其胞弟周公旦封于曲阜,立國為“魯”時,鄌郚國即已存在。因唐堯帝之后人受封于郚地,遂稱唐郚,后演變為鄌郚,又簡稱郚國或稱郚亭。
據《四部備要》記載:“鄌郚國,魯國下邑。在朱虛縣東南。”《昌樂縣續志》載:“今城南七十里鄌郚街,相傳即古郚城。”東漢地理學家應劭《地理風俗記》也記載:“朱虛東四十里,有古郚城亭。朱虛在今臨朐境,昌樂西與接壤。由紀遷郚,鄌郚其故城歟。”朱虛縣古為朱虛國,西漢時置縣,時屬瑯琊郡,治所在今臨朐縣柳山鎮城頭村。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鄌郚國建國年代,應與姜太公受封于齊、定都營丘(今昌樂營丘鎮)的年代大體相同。它雖距齊國首邑營丘城不遠,卻不是齊國的下邑,而是魯國的下邑。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它曾稱為鄌郚國,也曾稱為古郚亭。歷史學家從地理位置上斷定,現今的鄌郚鎮鎮址及其周邊地區,即是歷史上的鄌郚國所在地。
應劭的另一部地理著作《十三州記》中記載:“紀、郱、鄑、郚,本都在東海贛榆。(魯)隱公元年遷紀(今壽光市紀臺鎮)。(魯)隱公四年遷郱(今臨朐縣南部)、鄑(今昌邑市龍池鎮瓦城村)、郚(今昌樂縣鄌郚鎮)。”這段文字記載說明,鄌郚不是郚國最早的始建地,而是從我國千年古縣之一的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原贛榆縣)遷徙而來的。
曾是古郚國都城的鄌郚,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曾在鄌郚境內的白浪河和大丹河流域發現多處文化遺址,在這里曾出土龍山、商周及春秋等多個朝代的文化遺存,其中所出的鬲、豆、簋、罐等陶器,不少都是鄌郚國先民曾經輝煌的實物見證。
歷史進入春秋戰國之后,由于周王朝勢力銳減,逐漸失去對地方侯國的控制,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兼并、征伐的戰爭頻頻發生,鄌郚國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到齊襄公時,齊國國勢日盛,用了30余年的時間武力征伐,收回了姜太公時原所分封的土地。《左傳》記載:“魯莊公元年,齊襄公率齊師取郱、鄑、郚三國;二年伐萊;三年紀之后裔,為保宗繼,獻地于齊,遂紀國亡。”這段記載與《昌樂縣續志》中“莊公元年,齊遷紀、郱、鄑、郚”的記載是一致的,郚和紀、郱、鄑等幾個諸侯小國就此消失在歷史的版圖之中。
這些史料記載足以證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在昌樂鄌郚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一個古老的諸侯國——鄌郚國。從周朝初期建國至魯莊公元年被剿滅,存續時間長達數百年。
也許是“鄌郚”二字中帶有“耳”字偏旁部首的緣故,這個位于魯中腹地、淳樸厚重的歷史古鎮,卻與以現代搖滾樂為主的電聲樂器結下了不解之緣。
鄌郚鎮的樂器產業創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最早以民族樂器為主,上世紀90年代之后,逐漸形成了電吉他產業鏈。據統計,這里的電吉他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目前,全鎮有100多家樂器生產企業,每年能生產各類樂器上百萬把、樂器配件400萬套。經過40多年的發展,鄌郚鎮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吉他小鎮”。
昌樂鄌郚鎮,這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地名的古老小鎮,正以電吉他為紐帶,編織著一段產業崛起的傳奇故事,彈奏著一曲鄉村振興的優美樂章。
(作者為高校退休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