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阿古拉濕地。包玉龍攝
走進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縱覽勝境,觸摸文脈。
款款而來的西遼河奔流不息、厚澤致遠,與東遼河深深相擁,手挽手向南而去。
綠水環繞的雙合爾山天地造化、鐘靈毓秀,鋪展出天人合一的生態長卷。
四胡琴聲里馳騁奔騰的蒙古馬,蹄下迸發的不僅是堅韌頑強,更傳承著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從歷史深處走來,在悠悠歲月中生長,這座小城終成讀懂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大河厚土 文物有聲
科左后旗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展廳,高高的玻璃柜格里,一個個遺址標本靜靜等候著參觀者。900多個柜格,代表著科左后旗9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從遠古時代開始,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辛勤勞動創造,留下了寶貴歷史遺產。
西遼河宛如一條時光紐帶,見證著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等在此地的起起落落、交替傳承、發展演變。
文物是有趣的,它總是在不經意間告訴人們關于“來路”的密碼。徜徉其中,驚嘆,震撼。
新石器時代,廣袤的科爾沁草原上,分布著一些由茅草和木頭搭建而成的半地穴式建筑。考古學家根據炭燒遺跡的形狀,推斷還原出了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形狀。這樣的設計不僅冬暖夏涼,還能抵御野獸的侵襲。“這些建筑不僅體現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展示了他們對自然的尊重和利用。”講解員張珊珊娓娓道來。
在中華文明綻放曙光時期的大江大河流域,精美的玉器被普遍發現。遙想當年:夜幕降臨,熊熊的篝火燃起,部落的首領守在火堆前。他佩戴著象征權勢的玉飾品,手持著一枚勾形玉器,雙手交叉于胸前……
科左后旗博物館里展示的勾形玉器、珍貴的玉項鏈、磨制光滑的玉器,還有由狩獵用途逐漸演變為權力象征的玉刀玉斧,表明了西遼河流域在新石器時代的發展高度。
2003年,一個重大考古發現震驚世人——吐爾基山遼墓驚艷出世。這一在其貌不揚的山底發掘出的千年古墓,一舉榮獲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
有研究人員認為,墓葬中發現的華麗服飾、貼金彩繪木棺、大量金銀器和珍貴玻璃器皿等,為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獸紋在古代是游牧民族的傳統紋飾,他們還喜用金器裝點身體,這種習慣也傳播到了中原,逐漸與中原以玉為主的風尚融合。而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雙龍首金手鐲、龍紋金花銀盒等文物,其造型也依稀可見當時交流的頻繁。
文物滿載著歷史的沉浮滄桑向我們走來,如果它們會說話,三足陶鬲會告訴我們,新石器時代先民發明使用烹飪器具的悠久歷史;人物紋銅牌會告訴我們,其粗獷豪邁又精致細膩的模樣,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西遼河的哺育下,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熱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臺。
馬蹄奔馳 傳承古今
“拿起我心愛的四弦琴,心中涌出贊美的歌謠,現以科爾沁走馬的傳奇,給大家唱一組好來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好來寶國家級傳承人海青少布,用他豪邁奔放、極富感染力的歌聲,訴說著這片土地與馬的不解之緣。
科左后旗自古便是養馬大旗,馬文化源遠流長。有力的印證來自于當地鮮卑墓葬的考古發現,那里出土了大量含有馬紋飾的陶器,這些紋飾或萬馬奔騰,或馬兒漫步,或馴馬場面,還有以馬為主的復合圖案。
科左后旗博物館館長包斌斌介紹,這些奔馬紋陶器,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反映出當時的人們愛馬和馬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科左后旗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遼代馬具多達38件(套),數量之多、品質之精,在整個通遼市都屈指可數。這些馬具,有的以金銀為飾,璀璨奪目;有的以銅鐵為主,堅固耐用;有的以皮革為材,柔軟舒適。它們不僅展示了當地馬具的精湛工藝和豐富材質,更傳遞出人們對馬的深厚情感和當地馬文化的深厚底蘊。
時間,用它無形的手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梁。傳統文化綿延不斷、生生不息,在今天依然能煥發別樣華彩。
“馬具制作是集木工工藝、刺繡工藝、皮毛工藝、金屬工藝于一身的民間手工藝。”包文學是通遼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走進他的工作室,琳瑯滿目、造型別致的精美馬鞍令人目不暇接。
包文學說,手工藝制作馬鞍的匠人沒有模具和機器,全憑眼力和經驗來完成。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科左后旗積累了豐富的馬具制作技巧和經驗,擁有眾多的馬具制作手工藝人。馬具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和傳承的載體。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精美的傳統馬鞍大多作為工藝品或擺件用于收藏,既保留了傳統工藝,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吸引了眾多遠道而來的游客。為了將這門優秀的傳統手藝代代傳下去,包文學義務開班授課,毫無保留地教授祖傳馬具制作技藝。
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人用光陰打磨唱詞,豪邁悠揚的好來寶時時響起、深受歡迎;科左后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醫正骨療法,在傳承創新中為人們解除病痛。人們在體悟傳統技藝和智慧的同時,感受著北疆文化的獨特魅力。
英雄上馬 時代放歌
“千年的牧草綠了又黃,千年的馬燈熄滅又點亮;千年的弓箭把日月拉成長河,千年的白云飄落在牧人的氈房……”這首《英雄上馬的地方》,將科左后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演繹得蕩氣回腸。
東西遼河奔流不息,兩河相擁的沃野間,文化恢弘、英雄輩出。
走進位于吉爾嘎朗鎮的通遼市科爾沁民俗歷史文化園,一座精美浮雕生動再現了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一代名將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戰役中大敗英法聯軍、威震中外的故事。
在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科左后旗的英雄兒女們英勇無畏,1184名熱血青年毅然決然地加入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
承載著濃厚的英雄氣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養馬傳統,科左后旗贏得了“馬王之鄉”等諸多美譽。
自20世紀90年代起,科左后旗的寶馬良駒在歷屆比賽中取得了驕人成績。1992年在廣州舉辦的“金馬杯”中國馬王邀請賽上,科左后旗選手扎那力克群雄,獲得“金馬杯”,榮登了“中國馬王”的寶座。2015年,在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科左后旗體育健兒在馬術競賽項目上獲得4個一等獎,續寫了“馬王之鄉”的榮譽。
今天,科左后旗馬產業發展壯大,馬文化蓬勃興盛。
走進阿古拉鎮烏蘭那仁嘎查,騎手黎明正在遼闊的牧場上策馬揚鞭,向徒弟悉心傳授賽馬技藝。自16歲接觸賽馬,黎明便與馬朝夕相伴。數十年如一日地養馬、馴馬,征戰賽場,他和他的伙伴在各項賽事中屢獲殊榮。“賽事,只是整個馬產業的一個帶動點。馬本身,才是這個行業蓬勃發展的真正基石。”黎明說。
科左后旗馬匹總數達6300多匹。近年來,很多農牧民致力于馬匹的培育與改良,做活馬經濟,弘揚馬文化,將傳統蒙古馬養、馴、賽技藝不斷發揚光大。科左后旗更是以馬為軸心,匠心串聯起農牧民、學校、文化旅游、競賽展演、科技研發等多元領域,并圍繞蒙古馬精神,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系統整理本土故事,筑牢文化根基、汲取奮進力量,全方位擦亮“馬王之鄉”這一重要文化品牌。
科爾沁鋪錦八百里,西遼河潤綠五千年。科左后旗人正在傾力雕琢著祖國北疆的嶄新傳奇,讓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奔騰的蒙古馬精神,共同奏響時代的強音。(記者 許曉嵐 宋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