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菜,咸酸甜辣苦,五味皆有,而且爽脆清香,經久不壞,既可生吃,又可爆炒,還可以紅燜、做包子、做餃子、熬鮮湯等,做法多樣,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五六十年代,當時物質條件極其匱乏,人們為了生存,已經是饑不擇食才吃咸菜的。有人問,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當菜吃,甚至直接吃鹽,那個年代為什么沒這么多血壓高的人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今天筆者好好回答下這個問題。
食用咸菜過多與高血壓的關系
1)食用咸菜過多可誘發高血壓
人們為了讓腌制的咸菜能夠長期保存并能安全食用,所以添加了大量食鹽。食鹽阻止了微生物在菜中的繁殖和破壞,而且還抑制了蔬菜的自溶作用。我們知道,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離子和氯離子都會引起血壓升高。鈉離子較多時會引起細胞外液增加,引起血容量、心輸出量的相應增加;動脈壁內鈉含量增加,還會促使人的血管收縮,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血壓升高。
2)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復雜
高血壓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常見的原發性高血壓與遺傳、高鹽飲食、體重、吸煙、精神壓力等環境因素都有關系。繼發性高血壓則常見由腎臟等病變引起。
五六十年代國人把咸菜當菜吃,為什么沒這么多血壓高的人呢?
1)勞動多、出汗多,肥胖的人少:
在五六十年代,大多數人主要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腦力勞動并不多,體力勞動會排出大量的汗液,而且當時沒有空調等現代電器,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就需要更多的鹽分來補充身體所必需,這個時候就算多吃點食鹽腌制的咸菜,也不會讓體內的鹽分失去平衡。
2)食鹽來源少:在五六十年代,食物極度缺乏,鹽中鈉的成分來源很少,而且其他含鈉的加工食品也比較少,比如袋裝餅干、面包等等。所以鈉主要來源于食鹽,所以即便是日常食用咸菜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影響。而現代社會,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很多調料都含鹽,如醬油、醋、味精等。超市里賣的加工食品,如薯片、話梅等,同樣會增加人體的含鈉量,從而導致高血壓。
3)日常攝入的鈉和鉀達到一定的平衡:在五六十年代里,糧食嚴重短缺,精致的白米和白面都是非常少的,人們大多是吃五谷雜糧、蔬菜瓜果等食物。而這些食物大多含有豐富的鉀,從而保證了充足的攝入鉀,最終使體內的鈉和鉀達到了平衡。
4)信息不發達,反而精神壓力小
如今網絡信息發達,可以說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資訊隨時隨地襲來,讓人應接不暇,加上社會競爭加劇,導致人們總體的精神壓力比五六十年代大很多,因此加劇了高血壓發病率增加。
高血壓患者應該如何合理飲食?
(1)少吃鹽:
食鹽的攝入量和高血壓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高鈉飲食結構可導致血壓升高。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有百分之八十的鈉來自于烹調時的調味品和含鈉過高的腌制品,所以高血壓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減少食鹽、醬油、黃醬、味精等調味品的使用,并同時減少咸菜、咸肉、醬菜等腌制品的食用量。
(2)適當多攝入鉀:
膳食中攝入足夠的鉀也有利于防治高血壓,在鉀攝入高的地區,高血壓的發病率較低。因此,高血壓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增加富含鉀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含鉀較高的食物有:蠶豆、扁豆、麩皮、赤豆、杏干、冬菇、竹筍和紫菜等。
(3)其他:增加優質蛋白質;限制熱量攝入,控制體重;增加鎂、鈣的攝入;限酒等。
不過要適量。飲食不注意節制,生活無律,食物結構不合理,經常多飲多食,熬夜會讓體內寒邪增加,陰陽失去平衡,膽囊 收縮功能減弱,膽汁減少,食物停留過久,刺激胃酸分泌增多,部分膽汁返流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憑障產生破壞,形成 胃不好的情況,根在膽
脂肪與膽固醇代謝主要依靠膽汁來完成,膽不好則導致膽固醇及脂肪代謝異常,就會容易出現膽固醇和血脂等指標異常,從而會導致血管壁鈣化,血液中的脂肪濃度增加,導致血壓異常等情況產生,所以說高血壓的根源在膽,
知道根源在哪了,也就心理釋然了許多,相信你也是這么想的,只有膽囊好了,其他也就自然恢復如初,這個道理應該懂吧,膽不好的話,可以抽點時間到蘇北鄉下去刨點灌南苦菜,回來燒湯喝,用時加紅糖,紅糖趁熱加進去,原產地連云港灌南,葉子背面有白色絮狀物,平時飲食方面清淡些,少吃生冷油炸的東西,晚上不要熬夜。早點休息比較好哦。
總之,現代社會,不同于五六十年代,食物極度豐富,鹽的攝入機會其實大大增加,雖然吃腌制的咸菜不多,但其它途徑進入體內的鹽分其實并沒有少,加上生活壓力較大,因此健康生活方式對于防治高血壓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