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2025年7月11日,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隨著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落錘定音,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第60項世界文化遺產西夏陵的申遺之路,歷時15年。沉睡戈壁800余年的神秘王陵,終以“公元11-13世紀農牧文明交融的典范”閃耀世界。
戈壁深處的文明解碼:一部活態的“多元一體”史詩
在賀蘭山腳下遠眺,9座金字塔般的陵塔矗立于洪積扇戈壁,與巍峨山勢構成蒼茫壯闊的景觀,聯合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其評估報告中認為,西夏陵“與賀蘭山之間的視覺聯系與精神關聯均得到維系”。
這片占地44.5平方公里的遺址群,見證了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興衰,更承載著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對話密碼。
“西夏陵是唐宋陵寢制度的‘創新版’。”國家文物局專家在申遺文本中如此定義。考古顯示:其陵塔偏置、碑亭制度化的布局,既吸收中原“中軸線”禮制,又保留黨項族信仰;出土的力士馱碑石座融合佛教藝術,漢夏雙語碑刻印證文化互鑒,防洪工程則展現古人生態智慧。這種“兼收并蓄”的特質,恰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生動注腳。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評估報告特別指出:西夏陵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不同民族、不同生業和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匯與創新,實證了這一時期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半世紀守護之路:從搶救性保護到長效筑基
回溯53年保護歷程,西夏陵的“重生”堪稱中國文物保護的經典案例: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戈壁中發現散落的琉璃瓦當,揭開王陵面紗;1988年躋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啟動系統性考古;2012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開啟申遺沖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將西夏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確定為“十四五”重點推進的申遺項目。
在申遺沖刺階段的關鍵兩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與銀川市分別組建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申遺領導小組,建立跨部門協調管理機制,形成跨部門工作合力,取得一系列工作突破。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世界文化遺產專業咨詢機構,負責西夏陵申遺專業審核工作,對西夏陵保護管理工作做出積極評價,認為“遺產法律保護體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遺產相關干預活動均受國家文物保護制度管理”,“這些措施為保護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法律、制度和管理保障”。
文旅融合新范式: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可持續利用的起點。在保護基礎上,西夏陵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文旅融合之路。
依托遺址資源,打造集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研學基地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西夏博物館新館運用數字沙盤、全息投影等技術,系統展示西夏文字、佛教藝術等文化成就;遺址公園開通考古探秘游文化研學游等特色線路,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西夏文明。
博物館VR技術還原陵塔建造場景,數字碑亭讓殘碑“開口說話”; 種植耐旱植被固沙,防洪工程遺址變身研學基地;周邊村民參與旅游服務,非遺工坊使鎏金技藝、西夏瓷燒制重現生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西夏陵的保護實踐,為人類如何處理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提供了東方智慧?!?/p>
數據顯示,2024年陵區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67%,相關文旅收入突破3億元,帶動就業超2000人?!斑@里不再是冰冷的土堆,而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帶著孩子參加考古夏令營的游客李女士感慨。
西夏陵此次申遺成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寶貴物證,更以“保護傳承+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為世界干旱區大遺址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