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眩暈 領域 最新診療進展,一文全掌握!
撰稿:放瘤娃
7月4日,中國卒中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暨天壇腦血管病會議(CSA&TISC 2025)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作為腦血管病領域的年度學術盛會,本屆會議重點探討了腦血管病防治的最新研究進展與臨床轉化應用,其中眩暈診療的突破性進展成為大會備受關注的焦點議題。
在本次會議的眩暈專題論壇上,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莊建華教授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眩暈領域的前沿動態,并就關鍵性研究突破進行了深度解讀。
AI輔助診斷,提升眩暈鑒別診斷準確率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眩暈診療領域也迎來了創新性突破。AI在眩暈診斷中的價值體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算法模型的優化設計。以臨床診斷難點——前庭性偏頭痛(VM)為例,最新研究表明,基于AI的輔助診斷系統能夠顯著提升鑒別診斷準確率:對VM和發作性前庭綜合征(EVS)的識別準確率分別達到87%和92%以上[1-2]。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AI診斷的準確性主要依賴于輸入臨床參數的質量和完整性。為此,莊建華教授特別強調,未來在采集眩暈診斷相關臨床數據時,需要建立更系統化的評估體系,這將為AI診斷模型的性能提升奠定重要基礎。
圖1 AI輔助眩暈診斷和分類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前庭系統疾病患者,需要重視認知監測和干預
近年來,眩暈領域的前庭-認知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研究表明,反掃視技術可作為評估VM患者認知功能的有效手段[3]。臨床觀察發現,前庭神經炎(VN)患者在急性期表現出顯著的認知功能下降,而恢復期患者則呈現認知功能逐步改善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左側VN患者相較于右側患者,其視空間認知功能損害更為顯著[4]。最新研究證實,多種前庭系統疾病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莊建華教授強調,在臨床診療中應加強對前庭疾病患者認知功能的系統評估和早期干預。
圖2 前庭系統疾病會帶來患者認知功能損害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功能影像學進展,讓眩暈疾病診斷更精確
功能影像學技術的進展為前庭系統疾病的診斷帶來了重要突破,其中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VN和VM的診療中展現出獨特價值。
研究表明,VN患者的中樞代償程度可通過fMRI在疾病早期進行可視化評估,這為預測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供了客觀依據[5]。在VM研究中,發作期與發作間期的fMRI對比分析顯示,患者腦干-小腦網絡存在特征性功能異常。此外,低頻振幅(ALFF)分析技術對VM相關腦功能異常的檢測具有重要診斷價值。莊建華教授指出,當前眩暈功能影像學研究存在顯著的異質性,亟需建立統一的診斷標準和評估體系以指導臨床應用。
圖3 VN和VM的腦部改變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眩暈疾病的治療,需更加個體化與精準化
近年來,眩暈疾病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急性前庭綜合征(AVS)和EVS兩大領域。在AVS的鑒別診斷中,ABCD2評分系統和姿勢平衡評估具有重要價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AVS患者出現軀干姿勢控制異常時,需高度警惕后續發生卒中的風險。
莊建華教授指出,VN患者在感染或神經節苷脂抗體陽性的情況下,可能表現出AVS的臨床癥狀。基于這一發現,莊建華教授建議在對VN患者進行病因學檢查時,應考慮增加腦脊液檢測,以明確是否存在神經節苷脂抗體陽性情況。
在VN的治療策略方面,莊建華教授建議應根據疾病不同階段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
1. 急性期:以糖皮質激素治療為主,旨在控制炎癥進展,同時需排除惡性病變;
2. 亞急性期:重點應用促前庭代償藥物,促進前庭功能康復;
3. 慢性期(病程>3個月):此時患者已完成動態代償,推薦采用3BD(Brandt-Daroff exercises)治療方案進行康復訓練。
圖4 VN的分期治療策略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莊建華教授強調,基于成人VM的診斷框架,目前已進一步制定了適用于兒童VM的診斷標準。
圖5 VM的診斷拓展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與此同時,眩暈患者的診斷體系也根據VM的診斷標準進行了相應拓展。根據臨床表現,VM現可分為五種亞型,主要包括:1型,暈且時間長;2型,只暈(無痛無耳蝸問題);3型,暈只伴耳蝸問題(無痛);4型,暈伴痛+耳蝸問題;5型,暈只伴痛(無耳蝸問題)。各亞型患者在預后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莊教授特別指出,未來VM的診斷需要向更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以實現更加個體化和精準化的治療策略。
圖6 VM臨床表現分型
(源自莊建華教授講課ppt)
至于EVS的治療,莊建華教授介紹道,通過梅尼埃病(MD)檢查之后,應該分別采取保守和破壞的治療策略。保守治療主要包括:對于發作期患者,給予脫水劑+對癥治療;對于間歇期,應該給予低鹽飲食。與此同時給予大劑量倍他司汀、脫水劑和抗抑郁藥。至于破壞策略,則是化學迷路切除術、內淋巴囊減壓術、前庭神經切斷術、半規管阻塞術以及鼓索神經切斷術等。
新興檢查設備涌現,眩暈診療創新不斷
眩暈診療領域近年來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研究進展,更涌現出一系列創新性檢查設備,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這些設備主要包括:1)雙目視頻頭脈沖檢查儀(vHIT),可精準評估前庭眼反射功能;2)動態眼震視圖系統,能夠持續監測前庭陣發癥和MD急性發作期的眼動特征;3)自主研發的頭脈沖檢測設備;4)自主研制的主觀視覺垂直線(SVV)測定裝置等。這些新型設備的臨床應用,將顯著提升眩暈疾病的診斷精確度,為患者提供更可靠的診療依據。
小結
最后,莊建華教授對當前眩暈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他指出,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人工智能技術在眩暈診斷中的創新應用、前庭功能與認知機制的交互研究、功能性影像學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主要眩暈疾病的診療新策略,以及新型診療設備的研發與應用。這些研究進展不僅推動了眩暈診療技術的革新,更為實現精準醫療和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Wang, C, Sreerama,J, Nham, B. et al. Separation of stroke from vestibular neuritis using the video head impulse test: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versus expert clinicians[J]. J Neurol 272, 248 (2025).
[2]Wang, C, Young, AS , Raj, C. et al.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help differentiate between causes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vertigo[J]. J Neurol 271, 3426–3438 (2024).
[3]Lu L, Ni W, Liu Y, Sun L, Li F. Anti-saccade as a tool to evaluat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vestibular migraine. Front Neurol. 2024 Jun 14;15:1419372.
[4]Oh S Y, Nguyen T T, Kang J J, et al. Visuospatial cognition in acute unilateral peripheral vestibulopathy[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4: 1230495(2023).
[5]Helmchen, C., Ye, Z., Sprenger, A. et al. Changes in resting-state fMRI in vestibular neuritis[J]. Brain Struct Funct 219, 1889–1900 (2014).
責任編輯: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