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聲聲響,盛夏日日長”,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已經是7月13號了。小暑節氣已經過半了,空氣里那股子潮濕悶熱的勁兒,是越來越明顯了。我們翻開日歷數一數,距離今年7月20號正式入伏,只剩下最后這短短的7天了。
在咱們老祖宗的經驗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難熬的“苦夏”,也是身體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而真正聰明的人,不是等到三伏天來了才開始手忙腳亂地應對,而是在入伏前的這段時間,就開始為身體打好基礎,做好準備了。老人們管這叫“伏前養生”,做好了,整個夏天都能過得安穩。
老話講,伏前這段時間,有“3事不能做,4物不能吃”的講究。這可不是啥迷信,而是我們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智慧。那究竟是哪3件事不能做?什么東西不能吃呢?
一、伏前“3事不做”
1. 不做“大汗”之事
夏天出點汗是好事,能幫身體散熱排毒。但最忌諱的,就是“大汗淋漓”。尤其是在伏前這段高溫高濕的日子里,人稍微一動就汗流浹背。我們老祖宗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太多,會極大地耗損我們心臟,導致心慌、氣短、渾身乏力。
所以,這段時間,要避免在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進行劇烈運動。可以把鍛煉時間調整到涼爽的清晨或者傍晚。干體力活的朋友,也要特別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補充水分,千萬不能讓身體透支。守住了心陰,就守住了夏天的根本。
2. 不做“貪涼”之事
這可以說是整個夏天養生的重中之重,老話講“春夏養陽”,夏天本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我們身體的陽氣也都浮于體表,內里反而是相對虛寒的。如果此時貪圖一時的涼快,那等于是“引狼入室”。
哪些是“貪涼”之事呢?主要有三樣:猛喝冰鎮冷飲、空調風扇對著身體直吹、大汗淋漓后馬上沖冷水澡。這三件事,會把寒濕之氣直接逼進體內,造成“寒包火”,當時是爽了,但會給身體埋下病根。像秋冬季節容易感冒,關節疼痛,很多都跟夏天過度貪涼有關。記住,溫水、常溫的食物,才是夏天最好的朋友。
3. 不做“動氣”之事
您有沒有發現,天一熱,人的脾氣就容易變得暴躁?一點小事就可能火冒三丈。這在咱們的傳統看來,是“夏氣與心氣相通”,暑熱擾動心神,導致“心火旺盛”。
在入伏前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學會給自己“降火”,這個火,主要是指“肝火”和“心火”。要盡量避免與人發生爭執,少管閑事,少生閑氣。所謂“心靜自然涼”,當你的心真正靜下來了,會發現外界的燥熱似乎也沒那么難以忍受了。情緒穩定,是平安度夏的“定心丸”。
二、伏前“4物不吃”
病從口入,在濕熱交蒸的伏前,管住嘴尤為重要。
1. 不吃隔夜的涼拌菜
夏天大家都喜歡吃點爽口的涼拌菜,開胃又省事。但是,隔夜的涼拌菜,是萬萬不能吃的!夏季是細菌滋生最瘋狂的季節,涼拌菜沒有經過高溫加熱,放置一夜后,哪怕是放在冰箱里,也會滋生大量的細菌。人吃了,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引發急性腸胃炎,得不償失。
2. 不吃油膩厚味之物
天氣一熱,我們身體的消化能力,就是“脾胃之氣”也會變弱。這時候如果還像冬天一樣,大口吃紅燒肉、炸雞、火鍋這些油膩厚味的食物,就是給本就虛弱的脾胃增加負擔。結果就是消化不良,肚子脹氣,整個人感覺昏昏沉沉。伏前飲食,宜清淡,多吃些冬瓜、苦瓜、黃瓜這類清熱利濕的蔬菜。
3. 不吃生冷不潔的海鮮
夏天是吃海鮮喝啤酒的季節,但這也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生魚片,醉蝦醉蟹這些生冷海鮮,本身就屬寒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更重要的是,夏季海產品中攜帶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的風險極高。所以,海鮮一定要完全做熟了再吃,而且要吃新鮮的,切不可貪圖一口“生鮮”的口感,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4. 不吃無節制的瓜果
“夏天離不開西瓜”,這話沒錯,但凡事都有個度。西瓜、香瓜、哈密瓜這些夏季水果,雖然能解暑,但性質都偏于“寒涼”。如果毫無節制地猛吃,尤其是吃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冰鎮瓜果,會嚴重損傷我們脾胃的陽氣,導致腹瀉腹痛。正確的方法是,瓜果要吃,但要適量,最好在兩餐之間吃,而且要吃常溫的,這才是真正的解暑而不傷身。
總結
“3事不做,4物不吃”,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卻是我們老祖宗“順時而為,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入伏在即,酷暑將臨。與其到時候被暑熱折磨得叫苦不迭,不如從今天開始,就按照老祖宗的經驗,好好調理,為身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入伏在即,你都為安度三伏天做了哪些準備呢?歡迎在評論區里分享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