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商鋪投資時,很多人對商鋪有著莫名的執著,而個人投資者常接觸的商鋪,不少都以便利店為落點。
過去,便利店賺錢相對容易,核心原因在于缺貨。那時候,只要能拿到貨、把店開起來,基本就能盈利。但現在,市場早已不是缺貨的狀態,甚至出現了貨物過剩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便利店之間的競爭邏輯發生了根本變化。誰能以更低的代價批量拿貨,或者在同樣價格下擁有更好的品質,誰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如今,便利店面臨著不少強大的競爭對手。首先是臨時折扣店,這類店主要針對對價格非常敏感的客戶,憑借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其次是會員制商店,像山姆會員店,不僅商品量大、品質高,商場環境適合逛街,價格也很有吸引力,主要面向中產以上人群。這些競爭對手都有著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這正是它們能夠在市場中勝出的關鍵。如果沒有這樣的供應鏈能力,想在便利店行業賺錢,難度極大。
再看便利店的數量變化。2010 年,全國便利店僅有 5.2 萬家,而到 2024 年 12 月,這個數字增長到了 19.6 萬家,短短十幾年間增長了近四倍。從數據表面看,似乎是市場需求旺盛才推動了這樣迅猛的增長。但實際上,增長的部分中很多是連鎖店面,傳統的小賣部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占。從供需層面來看,便利店行業可能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店面存在過度擁擠的可能性,這一點需要投資者仔細評估。
從需求端來說,經濟的增量決定著需求的增量。以煙和酒為例,它們的消費場景多集中在送禮和應酬。過去,這些場景的需求很大一部分來自政企相關的合作團購。但隨著禁酒令的出臺以及經濟下行周期的到來,相關需求大幅下降,幾乎攔腰斬斷。所以,當下需求層面的情況并不樂觀。
作為便利店,便利性是其核心優勢之一。以前,人們路過便利店,口渴了買瓶水,更多是 “順便” 的行為。但現在,電商外賣競爭激烈,人們打開手機 APP 就能下單購物,根本不需要特意路過便利店,便利店的 “便利性” 優勢被嚴重削弱。在這種情況下,便利店離消費者 100 公尺還是 200 公尺,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過去看重的選址邏輯也被徹底顛覆。
綜合來看,當下從貨物層面、店面數量、需求層面到便利性,便利店商鋪的四大基本分析邏輯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雖然不能直接判定商鋪是否值得投資,但可以通過幾個指標進行簡單評估。
第一個指標是租金回報率,至少要在 3 個點以上。要知道,經營貸、企業貸款等的利率通常在 3.0 左右,租金回報率至少要能覆蓋融資成本,這樣的投資才具備基本的可行性。
第二個指標是空置率。可以參考住宅出租的情況,好的地段和居住環境,租客搬走后,一個月左右就能找到新租客,這樣的房產就是優質的。但商鋪不同,很多商鋪空置率超過半年,如果投資者沒有把握在半年內把商鋪租出去,那這樣的商鋪很可能不是好的投資選擇。
第三個指標是流動性,也就是商鋪的變現能力。投資者要考慮,當想賣掉商鋪時,能在多久內賣出。通常情況下,快速變現往往伴隨著折價,可能是 20% 甚至 30% 的折價,投資者要考慮自己是否能承受這樣的價格波動。如果經過這三個層面的考量,各方面都比較劃算,那這樣的店鋪或許是個不錯的投資標的。
其實,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商鋪相關的問題,都可以說是上個時代紅利留下的歷史問題。時代紅利的產生,往往源于大量資金的流入,而沒有哪個時代的紅利能持續一輩子,資金總是會流動的。如果房地產紅利已經結束,就意味著資金會流向新的時代紅利領域,我們需要思考下一個時代的紅利在哪里。
三年多前、四年前提出的共同富裕理念,值得我們關注。共同富裕意味著老百姓能輕易接觸到金融工具。未來的時代紅利,很可能從地產紅利轉向金融紅利,也就是資本市場的紅利。
當還在糾結要不要投資商鋪時,不妨想想投資的底層邏輯。投資商鋪,本質上是希望獲得資本利得。但如果時代紅利已經改變,投資者就該換個思路,把有限的資產和資金配置到下一個時代紅利領域,這樣才有可能搭上共同富裕的列車,在下一個時代紅利中實現更好的資產增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