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一位有四十余年吸煙史的 47 歲男士的案例引人深思。他因胸口憋悶疼痛、咳嗽帶血就診,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時,胸口像被拉扯般劇痛,痰中帶血絲,夜晚平躺時憋悶加重,只能坐著勉強入睡,還常因氣不順而煩躁。檢查發現,其肺部長期受煙草損傷,導致肺氣不暢、氣血瘀堵,形成 “肺絡受阻、瘀熱內生” 的問題。結合中醫 “理氣活血、清肺通絡” 的調理思路,配合生活方式調整,他的癥狀明顯緩解,只要控制吸煙量,基本不再咳嗽。
一、導致肺病的常見原因
從中醫角度看,肺部疾病的發生多與 “外邪侵襲、不良習慣、情志失調、正氣虧虛” 相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長期吸煙與空氣污染
煙草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如同 “持續損傷肺絡的熱毒”,長期吸入會導致肺氣不暢、津液代謝失常,進而引發痰瘀積聚。案例中的男士便是如此,四十余年吸煙史讓肺部反復受刺激,最終出現瘀堵、出血。此外,長期暴露在霧霾、粉塵、油煙等污染環境中,也會像 “給肺蒙了層污垢”,阻礙肺氣流通,增加患病風險。
外感邪氣反復侵襲
中醫認為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風寒、風熱等外邪易從口鼻侵入肺部。比如秋冬季節受涼后感冒咳嗽,若未徹底治愈,邪氣會潛伏在肺中,反復損傷肺氣,久而久之可能發展為慢性肺病。
情志失調與氣機不暢
“悲憂傷肺” 是中醫的經典理論,長期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會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影響肺氣流通。案例中患者因氣不順而煩躁,反過來又加重了胸口憋悶,形成 “情緒不暢 — 肺氣瘀堵 — 癥狀加重” 的惡性循環。
脾胃虛弱與肺氣不足
中醫講 “脾為肺之母,脾生肺金”,脾胃功能弱則氣血生成不足,肺氣得不到滋養,就像 “肺失去了能量補給”,容易受外邪侵襲。比如長期飲食不規律、愛吃生冷油膩,會損傷脾胃,間接削弱肺部抵抗力。
二、護肺防疾的實用措施
結合中醫 “治未病” 理念,預防肺病需從減少損傷、增強肺功能、調理相關臟腑入手:
戒煙限酒,遠離污染
吸煙是肺部健康的 “頭號殺手”,戒煙能從根源上減少對肺絡的持續損傷,案例中的患者正是在控制吸煙后,癥狀才得以鞏固。同時,霧霾天外出需戴口罩,廚房做飯時打開油煙機,避免長期接觸粉塵、化學氣體等有害物質。
防寒保暖,防外感
肺怕寒怕燥,秋冬季節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春季流感高發時,少去人群密集處,可喝生姜蔥白湯預防風寒感冒。日常多喝溫水,保持呼吸道濕潤,減少干燥對肺部的刺激。
調暢情志,疏肝養肺
情緒對肺部影響顯著,可通過散步、冥想、聽音樂等方式緩解壓力,避免長期焦慮。中醫認為 “肝肺氣機相通”,每天做 5 分鐘 “擴胸運動”,能舒展胸脅、疏通肺氣,改善氣機不暢。
健脾補肺,飲食調理
多吃潤肺食物:梨、百合、銀耳、川貝等能滋養肺陰,緩解肺部干燥;白蘿卜、陳皮可理氣化痰,適合痰多者。
健脾強肺:小米、山藥、蓮子等能補脾胃,間接增強肺氣,推薦 “山藥百合粥”(山藥、百合、小米同煮),兼顧健脾與潤肺。
少吃傷肺食物:辛辣、油炸、過咸食物會生熱傷津,加重肺部負擔,需適量食用。
適度運動,增強肺功能
選擇溫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太極拳、八段錦等,其中 “八段錦之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托天理三焦” 等動作,能拉伸胸廓、增強呼吸深度,提升肺的通氣功能。每天堅持 15 分鐘,長期可改善肺氣不足的問題。
定期檢查,早發現早調理
有吸煙史、家族肺部疾病史的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肺部檢查。若出現長期咳嗽、痰中帶血、胸悶胸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避免 “小病拖成大病”。
結語
情緒,還是通過飲食調理滋養肺氣、堅持適度運動激活肺功能,核心都離不開 “減少損傷、暢通肺氣、增強正氣” 這三個關鍵。
就像施宣赫老師臨床調理的案例那樣,即便是吸煙數十年導致的肺部損傷,只要抓住 “通瘀堵、清內熱、補肺氣” 的調理核心,再配合生活習慣的徹底改變,不適癥狀也能逐步緩解。說到底,護肺從不是 “一蹴而就” 的事,而是需要融入三餐、作息與情緒中的長期堅持 —— 就像給肺部 “持續充電”,唯有細水長流的養護,才能讓呼吸始終順暢自如。
(注:以上內容為健康科普,個體病情差異較大,具體調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