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再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子曰“不遷怒,不貳過。”《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材料二:古希臘斯多葛學派主張“用理性克制情感”,而尼采認為:“壓抑情緒等于往靈魂里傾倒毒藥。”現代心理學則提出“情緒顆粒度”理論(指個體區分和識別自身具體情緒的能力),強調精準識別情緒的價值。
有人認為情緒控制是文明的基石,有人擔憂過度理性將導致人性異化。請結合材料與生活體驗,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對二者關系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詳解】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圍繞“情緒”這一主題展開,并展現了不同視角下對于“情緒”的多重理解。“情緒”是核心概念,指的是人類內心的感受和心理狀態,包括喜怒哀樂等。對此,材料一主要聚焦于東方傳統視角,著重展現了孔子“不遷怒”的克制智慧與《中庸》“致中和”的平衡觀。前者“不遷怒,不貳過”指的是不會把憤怒發泄在別人身上,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對己克制自省、對人寬容體諒的處事態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這種“致中和”的平衡觀充分體現了儒家所推崇的中和之美,要求人們在表現自己的情志時,感情抒發要合乎節度,達到一種中和的境界。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材料一的這兩種觀點,體現的都是對于情緒的控制,不偏激、合節度,非善于情緒控制不能做到。材料二則圍繞斯多葛學派理性控制與尼采反壓抑的沖突這一對核心矛盾,體現了西方先賢對于情緒的哲理思考。很明顯,前者贊同情緒控制,并認為這是人具備理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后者則更傾向于情緒的舒張,反對壓抑情緒。在此基礎上,材料進一步給出了當代對于情緒研究的科學視角——情緒顆粒度理論。這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提出,指個體對自身情緒體驗的精細化區分和表達能力。高情緒顆粒度的人能精準識別并命名如“惆悵”“焦灼”“雀躍”等細微情緒,而低顆粒度者可能僅用“開心”“難受”等籠統詞匯概括。這說明,我們對于情緒的理解,突破了以往傳統的二元對立態度,將原文可能離散、互斥的情緒加以組合,允許人具有情緒的復雜性,更允許人具有主動構建與調節情緒體驗的能力。
如此,對于材料引導語中對于情緒的兩種觀點,也就不難處理了。我們可以認同其中對于情緒的不同觀點,但更應該認識到,情緒并非偏頗的非此即彼,而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既要避免過度壓抑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最終達到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成熟的自我認知,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試題要求寫一篇議論文。對此,寫作時,考生可以圍繞情緒的動態平衡論展開,在開篇引入中借助生活實例或名言警句,如“人生如逆水行舟,情緒是風浪”,運用比喻論證點明情緒管理的普遍性與重要性,自然引出話題。在論述過程中,可以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闡述控制壓抑情緒的利弊,比如職場中克制憤怒有助于維護團隊和諧,但長期壓抑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同時分析表達釋放情緒的雙刃劍效應,可引用心理學研究作為論據,說明不當表達可能引發人際沖突。然后通過歸納推理提出平衡方法,例如借助溝通技巧適時表達、通過運動或藝術釋放情緒。進一步聯系現實情況,結合社會熱點事件或個人經歷,用事實論據強化觀點。結尾部分總結升華,呼吁以理性態度面對情緒,實現自我成長。也可以針對材料中東西方哲思以及現代理論觀點,探究情緒的階段進化,思考情緒在原始宣泄(動物性)→強行克制(文明性)→精準識別(人性化)這一過程中所體現的人的主體性的不斷發展。
立意:
1.成長并非壓抑情緒,而是學會恰當表達情緒。
2.情緒表達與壓抑需要平衡,視具體情境而定。
3.學會科學管理情緒,才能促進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
【考場例文】
情緒的紋理,文明進步的縮影
人類情緒并非單一維度的生理反應,而是文化、理性與體驗交織的復雜存在。孔子 “不遷怒” 探討情緒與道德的關聯,尼采警示壓抑情緒的危害,揭示情感與生命力的聯結。現代 “情緒顆粒度” 理論更指出,情緒可被精確識別區分,這種認知演進是文明進步的縮影。
情緒認知精細化是文明重要成就。原始社會對情緒認知混沌,恐懼與憤怒、悲傷與憂郁常被混淆。隨著語言發展,人類創造出從 “喜怒哀樂” 到 “悵惘”“欣悅” 等豐富詞匯,體現對內心世界認知的深化。
理性與情緒并非對立,而是共生。斯多葛學派主張的 “理性克制情感”,實為 “對情緒保持覺察”。現代神經科學發現,精確命名情緒時,大腦前額葉會抑制杏仁核過度反應,顯示理性認知的調節功能。蘇軾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以理性轉化情緒的智慧。
當代社會面臨情緒認知新挑戰。數字化時代,情緒表達被簡化為表情符號,體驗受算法操控,調節依賴藥物,這種退化令人憂慮。柏格森曾警示簡化情緒會喪失感受豐富情感的能力。快節奏生活中,重建精細情緒認知至關重要,它是個人心理健康與文明延續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