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成語典故
老師教導學生時,經常使用“進德修業”一詞,希望學生增進品德及熟習課業。推究來源,這四個字出于《易經·乾卦·文言傳》,原文所謂的“修業”是指樹立功業。
“課業”是就個人念書的成效而言,“功業”則是指個人為社會大眾所帶來的福祉。
孔子在《論語》中談到君子應有的抱負時,以“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為最高目標,并且認為那是連堯舜都覺得難以達成的任務。“修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也即是“進德”;“以安百姓”則是安定天下的大工程,即是這里所謂的“修業”。
儒家為什么把功業看得那么重要?這個問題涉及儒家對人性的觀點。
人性是向善的,善是什么?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這個定義值得認真考察。
以堯舜為例,他們身為天子,必須造福天下百姓,因為要實現天子與別人(百姓)之間的適當關系。每一種社會角色都會帶來相應的責任,善盡這個責任即是樹立自己的功業。
以管仲為例,他的年代在春秋初期,比孔子早了一百多年,并非儒家人物,而且常被說成早期法家代表,但是孔子對他十分推崇。
何以如此?
管仲身為齊桓公的宰相,以外交手段避免戰爭,所謂“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論語·憲問》),使天下各國百姓都免于戰爭的威脅,亦即“民到于今受其賜”。
齊國宰相所面對的“別人”是齊國百姓,當時管仲的功業照顧到了更大范圍的百姓,超出了他應有的責任,因此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
由管仲之例可知,儒家的想法是道德不離事功,或者道德與事功并重,而這也正是“進德修業”一詞的驗證。
在儒家看來,天下沒有關起門的圣人。
孔子一方面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但是同時他又不認可隱士的做法,宣稱“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
當學生請教孔子志向時,他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讓老年人得到安養,讓朋友們互相信賴,讓青少年得到照顧。這個志向古今中外都不曾實現過,那么孔子為何還要立志于此?
因為人性向善,所以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樹立功業,盡好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系。
《易傳》的義理所展現的儒家思想,與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所見的觀點是相通的。學習《易經》,不可忽略這個部分。
“進德修業”是每個人都應有的座右銘。
新書推薦|《傅佩榮講易經》中文簡體首發
傅佩榮講易經:詳解易經六十四卦
研究出版社出版
傅佩榮著
定價:198.00元
978-7-5199-1853-8
戳這里,用智慧為人生托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