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落地在即,年化利率24%的司法保護上限已成行業不可觸碰的紅線。然而,在這場合規轉型的浪潮中,部分平臺卻劍走偏鋒,試圖以“創新”之名行違規之實。名為“青松融”的助貸平臺近期因投訴量激增引發關注,其通過捆綁“權益會員”變相加息的操作,不僅讓消費者陷入還款困境,更公然挑戰著金融監管的權威。
莫名被扣的“會員費”:借款者的共同遭遇
廣東的阿強(化名)從未想過,一筆看似普通的借款會變成麻煩的開端。今年5月,他在青松融平臺申請了1萬元借款,流程顯示一切正常,很快便收到了放款。但第二天清晨,銀行短信提示的1299元扣款讓他瞬間清醒——這筆標注為“會員卡”的支出,他毫不知情。
聯系平臺客服后,得到的回復強硬且不容置喙:“會員費是借款附帶條件,無法退款。”阿強反復查看借款記錄,始終找不到自己同意購買會員的任何痕跡。更讓他憤怒的是,客服直言“不買會員就下不了款”,這與平臺宣傳的“自愿購買”形成鮮明反差。
類似的遭遇正在全國各地上演。在消費保、黑貓投訴等平臺上,近一個月內關于青松融的投訴量突破300條,核心問題高度集中:借款時未被告知會員費,放款后卻被強制扣款,金額從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有用戶借款4000元被扣款599元,有用戶借款6000元被扣款899元,而借款1萬元的用戶,幾乎都被扣除了1299元或1499元。
這些扣款往往由第三方機構執行,深圳荔枝云服技術有限公司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扣款方。當消費者質疑為何第三方能直接劃扣銀行卡資金時,青松融客服僅以“合作關系”含糊回應,對具體授權流程避而不談。
套路重重:拆解“會員費”的合規偽裝
表面上看,青松融的“會員權益”包裝得頗具迷惑性。平臺宣稱會員可享受“免息券”“提額券”等金融權益,以及電商平臺折扣等外部福利,試圖將其與貸款費用切割開來。但深入分析便能發現,這套模式存在明顯的合規漏洞。
默認勾選與強制捆綁是最受詬病的問題。多位用戶表示,借款頁面的會員購買選項被預先勾選,稍不注意就會“被同意”;即便手動取消勾選,放款后仍會被強制扣費。有用戶截圖為證,自己明確取消勾選后,客服竟以“系統默認加速放款”為由辯解,將強制消費說成“系統特性”。
費用與額度掛鉤的定價策略更顯貓膩。數據顯示,會員費金額隨借款額度遞增,從199元到1999元不等,呈現出明顯的利息拆分特征。行業人士指出,這種定價方式本質上是將原本應計入利息的部分,轉移到“會員費”名下,從而在表面上降低貸款利率,規避24%的年化利率上限。
第三方扣款的“防火墻”設計則暴露了平臺的刻意規避。通過第三方機構收取費用,青松融試圖構建一層監管“屏障”,將自身與費用收取行為撇清關系。但根據助貸新規,無論通過何種渠道,只要費用與借款直接關聯,就必須計入綜合融資成本。這種“體外循環”的操作,顯然是對監管要求的刻意回避。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臺的“霸王條款”。青松融規定“前6期不支持提前結清,第7期后僅支持單期提前還款”,這意味著借款人即便發現被亂收費,也無法通過提前還款止損。有消費者計算,加上會員費后,實際年化利率遠超30%,最高達到33.53%,遠超24%的司法保護上限。
監管紅線不容觸碰:合作方難辭其咎
青松融的運營主體是深圳青松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其官網標榜“數字能力智能風控”,服務于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等機構。但現實中,其業務模式與監管要求存在明顯沖突。
今年實施的助貸新規已明確禁止各類變相加息行為:平臺運營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名義提高費率。青松融通過第三方收取會員費的做法,顯然屬于新規嚴令禁止的范疇。
更關鍵的是,作為資金提供方的金融機構難辭其咎。多位投訴者指出,借款合同顯示放款方包括陜西長銀消費金融等持牌機構。根據監管要求,金融機構應對合作助貸平臺承擔管理責任,實行名單制管理并動態更新。但目前長銀消費金融官網并未公示與青松融的合作信息,其對合作平臺的合規審查是否到位,成為亟待解答的問題。
有消費者直接向放款機構投訴,要求其承擔監管責任。“錢是從你們公司放出來的,現在平臺亂收費,你們不能不管。”這種訴求反映出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信任,也反襯出合作機構在風險管理上的失職。
行業洗牌在即:違規平臺的生存倒計時
隨著助貸新規正式實施進入倒計時,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合規洗禮。多數機構已主動將綜合利率降至24%以下,但仍有少數平臺心存僥幸,試圖通過“馬甲”費用拖延轉型。
這種僥幸心理背后,是對監管力度的誤判。金融監管部門近期多次強調,將嚴厲打擊變相加息、捆綁銷售等行為,對整改不到位的機構將采取暫停業務、吊銷牌照等措施。對于合作機構,監管要求其建立嚴格的退出機制,對違規平臺堅決終止合作。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看,這類變相收費行為已構成侵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強制交易,應當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青松融的操作既剝奪了用戶的知情權,又通過“不買會員不放款”強制交易,顯然違反了法律規定。
目前,已有部分消費者通過向銀保監會、互聯網金融協會舉報維護權益,少數人成功追回了會員費,但更多人仍在等待處理結果。隨著投訴量持續上升,青松融及其合作機構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輿論壓力和監管風險。
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合規經營的底線和對消費者權益的敬畏。青松融的案例再次警示:任何試圖繞過監管的“小聰明”,最終只會付出沉重代價。在監管利劍和消費者覺醒的雙重作用下,這類游走在紅線邊緣的平臺,注定難以“狂飆”太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