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申請變難?銀行年報揭示:業務重心已轉移!
37萬億房貸遭冷落?銀行年報暴露信貸大挪移真相。
樓市政策松綁,為何房貸反而更難?銀行策略大揭秘!
囤房貸款秒批 vs 房貸排隊三月:銀行的信貸天平正在傾斜。
2025年4月,安徽蚌埠某老舊小區門口掛上了"保障房改造示范項目"的橫幅。郵儲銀行1.45億資金注入后,403套空置商品房被政府收儲,搖身變為保障性住房。而就在同一城市,白領小陳的房貸申請卻被銀行告知"需補充近三年完稅證明",這是他購房路上收到的第3次材料補交通知。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信貸現象,正在中國銀行業密集上演。光大銀行5億元改造上海178套"老破小"為人才公寓,青島銀行公開宣布"2025年主攻對公業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建設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攀升0.33%,浦發銀行按揭貸款審批周期從15天延長至45天。
大伙兒看看下面這兩張圖就能秒懂:
翻開2024年銀行年報,對公業務營收增速比零售業務平均高出4.2倍:
工商銀行公司貸款余額突破17.48萬億,增速8.3%遠超個人貸款3.5%
平安銀行對公利潤占比從11.9%飆升至79.7%,零售利潤卻暴跌94%
招商銀行對公利潤增長20.48%,零售利潤下降9.28%,打破"零售之王"神話
這組數據揭開了銀行業務轉向的底層邏輯:當個人房貸平均利率跌破3.5%,對公貸款卻能維持4.2%以上息差。更關鍵的是,六大行對公貸款不良率平均0.76%,而個人貸款不良率已達1.43%。
去年,大多數銀行表現出“對公業務利潤增長,零售業務利潤下降”的特征。
具體情況,大家可參考下圖,統計的正是2024年部分國有、股份行利潤變化情況。
案例1:郵儲銀行的"蚌埠模式"
在安徽蚌埠的保障房項目中,郵儲銀行創新采用"收購-改造-租賃"閉環:
政府篩選符合條件存量商品房
銀行提供專項收購貸款(年利率4.05%)
住建部門統一裝修后納入保障房體系
該模式既消化了當地12.3萬套商品房庫存,又讓銀行獲得穩定收益,更關鍵的是——1.45億貸款對應403套房源,平均單套融資36萬元,遠低于開發商項目貸風險。
案例2:光大銀行的"魔都變形記"
上海楊浦區178套90年代老房改造,光大銀行提供5億元15年期貸款:
將40-60㎡老房擴建為70-90㎡人才公寓
引入智能家居、共享辦公等新業態
與區政府簽訂10年包租協議(年租金收益率5.2%)
這種"城市更新+人才引進+穩定收益"的組合拳,讓該行對公貸款不良率保持在0.7%低位。
銀行集體"變臉"背后,是三重壓力測試:
政策考核壓力:制造業貸款增速需超12%、綠色信貸占比提升至15%的監管指標,倒逼銀行調整信貸結構
風險控制壓力: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金額突破1239億,同比激增26.3%,而企業貸款違約率同比下降1.8%
盈利生存壓力:對公業務綜合收益率達3.2%(包含代發工資、供應鏈金融等衍生收益),是零售業務的1.7倍
某股份制銀行信貸部負責人透露:"現在放1億制造業貸款,能直接完成銀保監會的三項考核指標,而放1億房貸只能算普通業績。"
面對信貸資源配置的結構性變化,需掌握三大生存法則:
信用資產化
工資流水需覆蓋月供2.5倍(2025年銀行普遍要求)
個人所得稅APP年度申報記錄需完整(替代傳統收入證明)
建議保持征信查詢次數季度≤3次(部分銀行已設紅線)
杠桿精算化
存量房貸利率高于5%可考慮提前還款(需計算違約金成本)
消費貸余額需控制在年收入30%以內(多家銀行內部風控新規)
優先償還利率超6%的信用貸(避免影響房貸審批)
政策套利術
重點城市人才購房補貼(如上海臨港片區最高200萬)
共有產權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浮20%新政
"賣舊買新"退稅優惠延長至2027年
【未來三年信貸預言】
房貸分層化:公務員、國企員工審批通過率將比自由職業者高37%
對公賽道內卷:綠色信貸、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可能出現"價格戰"
零售業務觸底:2026年或迎來信用卡利率市場化改革窗口
正如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所說:"未來不會存在純零售銀行,但對公業務必須成為穿越周期的壓艙石。"在這個信貸資源配置重構的時代,普通人更需要讀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語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