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聲
DM7 TI
類型:平頭耳塞
配置:單動圈單元
售價:¥6299
“從聲音形態上來講,DM7 TI相比大多數平頭塞更具層次感,也更加立體,如果說很多平頭塞的聲音形態更像是皮影戲,聲音在縱深方向是單薄的,那么DM7 TI的聲音則具有明顯的深度和厚度,讓我們感受到聲音是鮮活、真實的,也是更有重量和力道的。”
一、密碼
我覺得2015年是平頭塞歷史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那個年代,老一代平頭塞相繼退出歷史舞臺,新一代平頭塞也隨之粉墨登場,一轉眼,至今已經十年了。
十年中,新一代平頭塞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也尋求發展和進步的道路,無論是超高阻抗還是開放式結構、從多單元排布到多空間混音,平頭塞如坐上了過山車一樣在不斷地迂回式前行。其過程之曲折、其心態之壯烈,幾乎堪比歷史書上的救亡圖存,每一個熱愛平頭塞的玩家都希望尋找到平頭塞的“回歸密碼”。
當然我們首先要肯定這十年來,平頭塞的從業者和愛好者的努力和成績,也確實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平頭塞產品。高阻抗的穩重、多單元的舒展、后腔笛管營造出的氛圍,都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平頭塞“復興”的希望和曙光。
但是,如果我們橫向對比高端旗艦級入耳耳機,就會發現,平頭塞的發展還是略顯遲緩了,這些高端的平頭塞還是很難跟得上入耳系列的步伐。
究其原因,我覺得耳機結構和技術是一方面原因,但并不是全部,畢竟很多單動圈的入耳耳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如何提高平頭塞聲音水平,使其回歸HIFI領域的主流行列呢?
這個問題總困惑著我,我有時橫豎睡不著,就胡亂翻開記憶中的HIFI歷史,才突然發現,其實入耳耳機從開始上市,到取代平頭塞成為市場主流,也是歷經了二三十年的漫長時間。
也許平頭塞重新回歸所需要的密碼,叫做新時期的“沉淀”。
二、關于凱聲DM7 TI
關于凱聲,我們都很熟悉,如果我記得沒錯,凱聲也是目前國內外HIFI耳機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堅持只專注于平頭塞領域的耳機品牌。多年以來,凱聲已經積累了豐厚的平頭塞產品序列,從低端到旗艦級,從均衡人聲到古典風格,凱聲都有相關產品涉獵。此前,我們也共同探討過凱聲的鈦鈴PLUS、DB1系列等多款平頭塞,這些耳機以不同的風格和方式闡述了凱聲對于音樂、HIFI的理解和詮釋。
關于DM7 TI本身,其實可以講解的內容并不多。首先,這款耳塞外觀上借鑒了鐵三角經典平頭塞CM7 Ti的一些元素和特點,比如整體的輪廓形狀、后腔的接入位置,線柄的分段構造,都可以看出這條耳塞的“致敬”味道,但實際上凱聲DM7 TI的前面板構造、氣孔位置以及后腔形狀等方面也仍然保留了凱聲自身的諸多設計元素,并不是完全模仿CM7 Ti,時至今日還有很多平頭塞甚至是高端平頭塞會采用幾十年前的公模方案,我其實并不認為公模不好,畢竟方案比較成熟,調音方面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保證。但是,公模往往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設計者在調音中的發揮和想象力。而DM7這款耳機的腔體外形和結構,本質上還是凱聲自己研發設計的。
DM7普通版采用的是鋁合金腔體,而DM7 TI的腔體采用了鈦合金材質,相對來講,重量方面是比較輕的,我們無需擔心DM7 TI佩戴時,會有強烈的下墜感和不適感。
說到佩戴,我在這里提醒平頭塞發燒友,平頭塞的佩戴角度和嚴密性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聲音水平,在我接觸過的平頭塞中,凱聲的產品在這個問題上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所以在評測前,要提醒發燒友,注意佩戴狀態,盡量讓耳塞與耳孔緊密貼合,以獲取更好的聲音體驗。
同時要提醒大家的是,凱聲的大部分產品,都比較適合搭配海綿耳套來使用,一方面增加佩戴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會讓聲音達到更好的狀態。
與大多數平頭塞不同的是,DM7 TI采用了可更換線材設計,我們可以通過換線來調整自己的聽音體驗;同時DM7 TI耳機線也可以更換插頭,讓我們在單端與平衡之間自由切換。
最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DM7 TI需要較長煲機時間來進入最佳狀態,我手里這條煲了大約100小時后,聲音逐漸穩定下來,達到比較理想的聲音水平。
三、聲場里的故事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聲場,喜歡平頭塞的發燒友都知道,平頭塞聲場的下限較高,畢竟是半開放結構加上腔體混音,平頭塞的聲場一般不會很小,而且相位也比較自然,這也是平頭塞能夠獲得很多發燒友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凱聲DM7 TI顯然并不滿足于傳統平頭塞那種大且空曠的調音方式。我們可以感受到DM7 TI在聲場的構建上,更像是層層遞進、層層拓展,而不是那種硬拉出來的空曠感。
也就是說,DM7 TI每一個聲音相位都是具有明確定義的,沒有以往我們更習慣的那種強行用阻抗增加響度差異化而形成的聲場扭曲,也不會是單純依靠后腔笛管硬拉出來的渾濁回響來模仿大空間的感覺。DM7 TI就是采用調音經驗和強大解析能力,完整還原出來的真實聲場。
所以,我們在聽DM7 TI的聲場結構的時候,會覺得更加自然、舒適。聽大編制交響樂是毫無問題的,整體樂團的布局在我們面前依次展開,我們可以感受到樂器之間適度的距離感和恰好的關聯性。比如《1812序曲》中,中、小提琴組合奏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兩個聲部之間明確的各自位置以及不同方向,但他們之間還具有相互的壓迫感,而不是完全松散開,這也符合曲目中兩個聲部所代表的內涵和意義。我們似乎在凱聲DM7 TI平頭塞的聲場空間里完整地感受到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畫面。
當然,聽到最后火炮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完整地感受到凱聲DM7 TI的動態力道,我覺得在平頭塞中也是首屈一指,不亞于很多高阻抗耳機在高驅動狀態下的動態表現能力。
四、調音的功力
很多平頭塞愛好者都覺得平頭塞低頻不足。其實這個問題確實客觀存在,平頭塞因為半開放式佩戴,難以形成完整封閉的聲音傳輸空間,因而導致了低頻在傳輸過程中的損失。但平頭塞低頻缺失也并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振膜厚度、振膜材質、腔體混音、獨立低頻單元等多種方式盡量彌補低頻損失。此前也有過一些成功的案例,一些平頭塞低頻量感還是不錯的,能夠很大程度上營造出音樂的氛圍感和節奏感。
凱聲DM7 TI顯然并不是這個思路,這款耳機首先通過腔體設計,讓耳塞能夠最大程度貼近耳洞,盡量減少低頻在傳輸過程中的損失,讓振膜發出來的低頻盡量原汁原味地反饋到我們的耳朵里,讓低頻在保證很高質量的前提下,也帶有充沛的能量感。雖然DM7 TI在低頻形態方面并不一耳朵的豐盈飽滿類型,但密度十足,能夠恰到好處地烘托出音樂所需要的氛圍感。
同時,DM7 TI在高頻方面整體延展性做得出彩,并且在最高的位置進行了一個輕微的打磨,讓高頻聽起來既顯得通透明亮,又不會過于刺激生硬。我覺得DM7 TI很適合小提琴、長笛那種比較油亮圓潤的高頻,而對于民族器樂中的琵琶、竹笛一類,似乎稍欠一點硬度和骨感。
其實,中頻仍然是DM7 TI的主要內容,無論是整體頻段的過渡和銜接,還是中頻自身的密度和飽滿程度上都是平頭塞中絕對的領先水平。特別是對于人聲的表現能力,DM7 TI非常擅長刻畫人聲嗓音里的細節,捕捉歌手演唱技巧中蘊含的感情味道。
其實,中頻的難點在于尺度的把握,人聲的味道就如同在干澀與油膩之間走鋼絲。在這個問題上,凱聲一直是平頭塞中做的最好的。此前的鈦鈴PLUS,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平衡度極佳”,很多發燒友都不理解這個評價對于一款平頭塞的含金量。平頭塞振膜發出聲音直接傳輸到耳朵里展現出的自然狀態,要達到這個穩定、均衡的標準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調音經驗來支撐。
DM7 TI顯然在中頻的掌控力方面,相比鈦鈴PLUS再次取得了明顯進步,一方面體現在聲音頻段的延續性上,如果說鈦鈴PLUS是平穩,那么DM7 TI則是絲滑流暢,直接聽感就可以感受到DM7 TI中頻的順暢自然、毫不突兀;另一方面則是DM7 TI在聲音質感上相當致密、細膩,而且帶有一定光澤感。
比如鄧紫棋的代表作《泡沫》,通常我們聽見的鄧紫棋,其實高音部分是有一點壓抑,而更多通過鼻腔共鳴來推動歌曲情緒進展的,所以在很多耳塞,尤其是平頭塞的演繹下,往往會一筆帶過,讓人聲顯得油滑。但DM7 TI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歌手氣息與口型的變化,以及聲帶振動到最高頻時的那種金屬質感,讓歌手的聲音的穿透力和質感都更加鮮活、靈動。
五、高端的解析是真實
在DM7 TI之前,無論是凱聲的鈦鈴PLUS、DB1,還是很多其他品牌的平頭塞,其實在解析力方面都是做得非常不錯的。
平頭塞的腔體結構和佩戴方式往往會對其解析力方面形成一定影響。但是平頭塞經過多年的發展和進步,相比十幾二十年以前的平頭塞,解析能力可以說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對于大多數音樂形態而言,高端平頭塞基本上可以滿足音樂內容的表達需求。無論是交響樂中的音叉,還是流行音樂中的鈴鼓這些樂器中的細節。
而凱聲DM7 TI在此基礎上,更加完整、準確地表現出音樂的內容和形態,而且對于聲音的質感和音色也有充足的演繹能力,也就是說音叉和鈴鼓雖然不是音樂中主要內容,但音叉的通透質感和鈴鼓的清脆節奏卻毫不打折地展現了出來。如果我們把DM7 TI比作一個畫師,他畫的山水畫里,不但有遠山、而且還能看見遠山中斑駁的樹影,以及大山的厚重和穩定感。
相比鈦鈴PLUS,DM7 TI在聲音的內容感上顯得尤其豐富,聲音形態更加立體、同時,也具備了更加多樣性的音色體現。
其實,高端的解析就是真實的還原。
六、藏在韻味中的秘密
我們前面大致講了DM7 TI諸多方面的聲音表現——聲音的場面、內容、調音、音色等,可以看出DM7 TI具備了相當不錯的聲音素質和水準。
但是,素質和水準對于真正優秀的耳機來講,是一個基礎的保證。在此之上,如何建立更加優秀的韻味與樂感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我想單獨拿出來聊一聊DM7 TI表現的重要方面。
從聲音形態上來講,DM7 TI相比大多數平頭塞更具層次感,也更加立體,如果說很多平頭塞的聲音形態更像是皮影戲,聲音在縱深方向是單薄的,那么DM7 TI的聲音則具有明顯的深度和厚度,讓我們感受到聲音是鮮活、真實的,也是更有重量和力道的。
我們以《花之圓舞曲》為例,普通的耳機能夠表現出“繁花似錦”的狀態,也就是代表花朵的圓號平行地排列開來,構成了一幅平面的關于花的畫卷;但是DM7 TI表現出來的,是更有立體縱深的圓號,讓我們感覺,花朵的后面仍然是一層又一層的花朵,而小提琴部象征了仙子的舞步,在舞臺上、在花朵中穿梭,也正是因為提琴的厚度和豐富,讓音樂畫面呈現出舞臺的縱深感覺,也讓音樂的內容有了更深層的“花氣氤氳”的空氣氛圍。
在此之上更重要的是,凱聲DM7 TI具有適度的染色和特有韻味。
熟悉平頭塞的朋友們都知道,在這個領域中大多數耳機并不喜歡染色,似乎大家都喜歡“以清流自居”。其實這是個誤區,就像飯菜里需要調料、人需要化妝一樣,設備也需要適度的染色來表達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和詮釋。
相比較來講,凱聲DM7的調音風格更偏淡一些,它做到了我們印象中那種“高解析、大聲場、干凈通透、原汁原味”的風格和要求,但如果我們聽過了DM7 TI以后,往往會覺得DM7少了一些個性化的表達,以及對于樂感更深層的挖掘。
凱聲DM7 TI在聲音染色方面,并不是簡單地調整頻段的比值,而是通過音色和混響的調整,讓整體聲音都呈現出一種明亮的暖色,在這樣的染色情況下,聲音的整體框架仍保持自然、真實,但似乎加了一層柔化的、溫和的濾鏡,讓音樂更加耐聽。我在使用DM7 TI聽《日落大道》的時候,雖然沒有畫面,但在音樂中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年舞臺上泛黃而明亮的金色光線均勻地灑在每一個音符上,讓音符也呈現出光澤感。
最后需要說的,是凱聲DM7 TI具有很高的純凈度和通透感。一般來講,平頭塞因為密閉性等原因,往往聲音能做到比較干凈,但很難形成那種通透的氛圍感。
我在聽DM7 TI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聲音中那種非常直接、帶有明顯傳遞過程的呈現方式,這在以往我聽過的平頭塞中是非常罕見的。
七、劍走正鋒
正當很多平頭在為了“天花板”的位置想盡各種辦法的時候,凱聲DM7 TI反而悄然來到了更高一層樓。
我覺得DM7 TI之所以在聲音方面取得這樣的突破,其實也沒有采用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或非常特殊的結構,而更多是源于凱聲在其專利振膜、磁路、電路、腔體等多方面不斷的積累與探索。凱聲就是端端正正地,一點一點摸索,用平頭塞最為正常的方式,創造出更高水準的聲音。
這條超越了所謂天花板的耳塞并不是靈感乍現、突然迸發出來的,而是凱聲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一直堅持做平頭塞,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積累,逐漸摸索出來的。
平頭塞要發展、要突破,不要被“天花板”的概念所束縛,忘記所謂的“天花板”才能真正突破格局,來到比所謂“天花板”更高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