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日水果地圖”,甜蜜的產業藍海
在上海,夏天怎么過?在濱江看晚霞,在梧桐成蔭的風貌區老洋房里看展,在外灘霓虹閃爍的露臺上品西餐……或許還有一種選擇,參考“上海人的夏日水果地圖”,“全部吃過才算不辜負上海之夏”。
每年盛夏,上海特色地產農產品繽紛登場。如果把它們的產地連起來,真的可以一路從上海最南吃到最北,從六月吃到九月。浦東南匯的西瓜、水蜜桃,嘉定馬陸的葡萄,奉賢的黃桃,莊行的蜜梨,金山的蟠桃,閔行的黃金瓜,松江的倉橋水晶梨,崇明的無花果……不論是哪一種果子,咬下去的那一口甜蜜爆汁、清爽可口,似乎就能夠讓人立刻從酷暑中解脫出來,找到夏日獨有的幸福感。
上海糧食畝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二,耕地面積加上其他種植用地,約占全市陸域面積的一半。除了將糧食畝產做到了“頂流”,上海的農民們更是將本地蔬果塑造成高價值的精品——品質口感上乘、種類新奇多樣、定價讓同類產品“望塵莫及”,仍供不應求。
這些年,上海的農業領域還出現這樣一個趨勢——越來越多人嘗試在上海種植各類小眾罕見的果蔬,有些投資甚至超過千萬元,他們把上海的農業看作“被人忽視的藍海”。
定價為什么這么貴?
讓“嘴刁”且喜歡“嘗鮮”的上海人吃得滿意
7月初,嘉定馬陸葡萄正式上市,可供售賣的葡萄品種共有60余種,價格同往年持平,一般每斤40元到50元,最貴的一串就能賣到100元。相比市場普通葡萄5元到10元的單價,算得上是“天花板”了。
最近,奉賢的“早生新水”梨也開始陸續成熟。這是莊行蜜梨的一個早熟品種,果皮更薄、更光滑,果汁豐富,果肉也更細膩清甜,平均糖度12度—14度,稱得上梨中上品。品質最好的大果定價在25元/斤。
為什么這么貴?
品牌效應是一方面。不論是南匯8424西瓜、奉賢黃桃、馬陸葡萄,還是金山蟠桃、練塘茭白,都是上海本土培育幾十年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口碑好,知名度高,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光環更是對“品質”的另一種認證。
但更重要的是品質和技術的“精”。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且大多不成片,不具備大面積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條件,而市場上,海內外流入的果蔬產品其實已經飽和,注定了地產農業必須走中高端精品路線,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這種精品化的思維,貫穿了上海地產農產品從種源選育、種植維護到采收售賣的全過程。
如種源,盡管年復一年上市的仍是“馬陸葡萄”“奉賢黃桃”“南匯水蜜桃”這些承載歷史印記的品牌,但消費者品嘗到的鮮果,實則多來自近年培育的新種果樹——品種迭代之快,遠超想象。
在嘉定馬陸葡萄研究所,批量生產的葡萄品種就有60余種,科研品種達120多個。今年,又有兩款成熟的商品亮相:紅顏皮薄、果肉脆甜的馬葡5號,果軟多汁、香味濃郁的馬葡6號。
在蟠桃之鄉金山呂巷,種植的蟠桃品種接近80種,在香味、口感軟糯度、甜度上各具特色。奉賢黃桃陸續選育出了10個“錦”字系列黃桃優質新品種,包括錦繡、錦春、錦香、錦輝、錦豐、錦冠、錦園等,幾乎每年都要推廣種植新品種。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林果所原所長、國家桃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葉正文告訴記者,不斷地選育、優化品種布局,一方面是為了錯開桃子的成熟期拉長銷售期,更關鍵的是不斷創新桃子的風味和口感,讓“嘴刁”且喜歡“嘗鮮”的上海人吃得滿意。
果園精細化種植有一套
把品牌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提到最高
在精細化種植方面,背靠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鄉村則更有一套。
在青浦的哈瑪匠果園,品質最好的水蜜桃一顆就能賣88元,還一桃難求。細究其種植模式,就會感嘆“的確有點東西”。試驗田里,每棵桃樹都配備傳感器,實時監測數十項生長指標,技術員根據每棵樹的專屬成長檔案,花芽分化期控氮補硼,膨大期精準補鉀,實現水肥管理的精準控制。
同樣是桃,金山蟠桃的果園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地底下大有說頭。從生物學角度上,桃子的甜度與生長階段吸收的水分有關,上海為沖積平原,地下水位高,一旦初夏時節雨水多,桃的甜度就會因土壤中的水分過多而降低。許多年前,金山一名專家型果農探索出土壤改造的方式——在果壟下方土壤深挖60厘米,埋入排水管道,更精準地控制果樹根系吸收的水分。
嘉定馬陸的葡萄,一個大棚一畝地,產量有1200多串,即便搭載了聯網感知監測、智能控制等設備,但售價能達到百元一串的精品,也不過總量的10%。每年,馬陸葡萄協會都會制定馬陸葡萄精品果標準,對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18度果皮顏色、果穗緊密度、果粒整齊度、穗型、果實風味、果實肉質、外觀等進行詳細規定。
這兩年,一些莊行蜜梨的種植戶會在售賣前,為梨子配套相應的無損智能化的商品處理器,將其按照不同果徑、甜度區分,從而形成分級定價,一個級別對應一種價格。
精細到這個程度,不僅能對產品品質有更全面的把控,更能通過制定標準,把品牌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提到最高,定“高”價的底氣自然而然生出。
“新”“奇”“特”打小眾牌
市民對特色農產品的接受度與付費意愿顯著高于其他城市
上海還有很多特色農產品,以“新”“奇”“特”打小眾牌,形成差異化競爭。
奉賢區青村鎮,有家花10年時間實現“北櫻南栽”的農業合作社,讓市民吃上了家門口新鮮生產的大櫻桃。
在上海的氣候地理環境下種大櫻桃,算得上“逆天改命”,挑戰非常大,難度很高。多年來,眾多農業從業者都想攻克大櫻桃南栽“花”而不實的難題。奉賢這家合作社選擇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對近百種櫻桃樹種進行篩選,并通過溫室、物聯網系統等技術搭建調節氣候,逐漸發掘適宜在上海栽種且高產高品質的品種,最終“物以稀為貴”,成功占據上海的大櫻桃市場。
今年,合作社種了近100畝櫻桃,主要銷售渠道為體驗采摘,均價在98元/斤,最高能達到150元/斤,畝產值接近10萬元。前來購買體驗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百畝櫻桃園供不應求。
奉賢還有家專門研究南瓜的農業合作社,其育種基地每年要種植3000到4000種南瓜,除了選育食用價值高的,還試種市面上罕見的品種,比如稀奇古怪玩具南瓜,和《哈利·波特》同款的巨型南瓜,供一些大型活動、景區布置等特殊場景使用。
這家合作社深耕南瓜種源十多年,背靠上海農科院和上海交大農學院等專業技術支持,自主培育出13種已通過認證的南瓜新品種。其發展模式也很特別,在上海做最核心的種源開發,打造品牌,再到新疆、寧夏、云南的基地大面積種植,實現技術突破到量產商品化。
去年,記者在奉賢迎龍村遇到一名剛從廣東來上海發展的青年農戶董龍胤。他種植的水果玉米口感脆甜,可以生吃,汁水如牛奶,入口無渣,與上海地產玉米差別很大。雖然好吃,但價格也十分“辣手”,一穗賣10元。此外,這種玉米比較“嬌氣”,不宜存儲和物流運輸,且種植面積只有幾十畝。
這名“85后”新農人是農二代,家里在廣東還有上千畝玉米種植基地,更是知名農業品牌的核心供應商。拋下成熟的廣東基地,來上海做農業,不是農二代“沒苦硬吃”,而是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時隔一年,記者再聯系這位董師傅,他的水果玉米基地已從最初的幾十畝擴大到一百畝,不僅與上海某知名大型企業達成農產品定向采購的合作,更計劃在迎龍村再拿下兩千畝地,拓寬生產的規模和業務,除了玉米,還要種全價活米,養酵素泉水魚、酵素林下散養雞,未來還要與上海的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形成三產聯動的農業綜合體。
董龍胤坦言,來上海做農業,本身看中的就不是那“一畝三分地”,而是上海“背靠科技支撐,直面市場需求”的雙重利好。
一方面,上海市民對小眾、特色農產品的接受度與付費意愿顯著高于其他城市。這種獨特的消費“土壤”,為高端農產品提供了市場空間。雖然上海基地產量有限,卻可憑借品牌示范效應撬動更大市場。一旦本地市場打開,訂單渠道暢通,廣東基地便能發揮規模化優勢,實現持續供應。
另一方面,上海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大,農業科技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新品種和高技術高附加值農業產品落地和推廣。
種植戶只管種,根本不愁賣
上海自帶的網紅基因與龐大流量,正是孵化農業新品牌、打造現象級產品的天然試驗場
或許會有人覺得,上海的農業生產總值占上海總GDP的1%還不到,這個行業是不是沒什么前景?也有人說,許多上海的地產農產品在市面上買不到,是不是意味著市場化程度不夠好、銷路打不開?
這些其實都是對上海農業和農產品的誤解。
很多從業者說,上海的農業,“其實是一片被上海其他產業光芒所掩蓋掉的藍海。”
許多“懂經”的老饕,都是掐準季節時令到了,直接沖到合作社搶購的。記者曾在奉賢一家種梨的合作社偶遇一對專門從寶山趕來買梨的夫婦,過去5年,他們每年都來買最早上市的那批梨,25元一斤,一買就是10箱,除了自己吃,還分給親朋好友。合作社老板說,他們許多客戶都是如此,回購率和黏性非常高。
說白了,種植戶敢如此定價,主要還是上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持。
葉正文說,不論是南匯水蜜桃、奉賢黃桃還是金山蟠桃,最近幾年的市場行情,都是供不應求。大部分產區都建立了相應的行業協會,幫助產品的市場調查和銷售,合作社和果農只管種,根本不愁賣。
“就算把上海地產所有桃的總量加起來,也只夠10%到15%本地消費市場。”葉正文還提到,有些老牌合作社,一年只賣這三個月的桃,收入就超過其他行業一年的產值。
另一方面,上海的農業可不只賣蔬果就完事。這幾年,新農人們思路都很“活”。玩法多,場景也多。
金山呂巷的蟠桃研究所劃出了20多畝果園,拿出1000多棵桃樹供消費者付費認養,每棵桃樹年費1200元左右,市民可以自己種、自己管、自己采,果園提供技術指導,也可以委托果園管理、寄送桃子,如此來培養長期消費群體,提高消費黏度。
蔬果采摘,文旅聯動,是農業板塊的老玩法了,被認為是提升附加值最快的方式。記者發現,近年一些小眾農產品也盯上了這條賽道。
今年夏天,松江葉榭鎮的一家主打綠葉菜的蔬果合作社,就把自家藕塘開發做蓮藕采摘等體驗項目,有了文旅屬性,原本批發價不到3元/斤的藕,一下子就能賣到15元/斤,農戶和消費者都得了開心。
記者還結識了一群扎根金山、來自浙江的“00后”番茄種植者。他們專攻上百種奇異番茄品種,繞開傳統渠道,直供上海的米其林餐廳與五星級酒店。富余產品則精準投放至“梧桐區”精品餐廳與文創市集,通過合作快閃、主題路演及品牌故事包裝,持續提升線上線下知名度。
在這群年輕人眼中,上海自帶的網紅基因與龐大流量,正是孵化農業新品牌、打造現象級產品的天然試驗場。
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農業也能書寫出如此豐富的創新敘事。這些應季繽紛的“上海夏日之味”,也是這座城市的另一種魅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沈思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