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七月驕陽似火,滾滾熱浪席卷大地,一輛疾馳在廣桂高速上的白色SUV卻令全網震驚。年僅九歲的澄澄(化名)蜷縮在后備箱中,與兩輛嬰兒車緊緊相依,全程近千公里的旅程里,頭頂是炙熱的車頂,腳下是溫熱的電池。
孩子生母汪女士將此事曝光后,重組家庭內部的種種陰暗面隨之浮出水面。親生父親與繼母視其為“負擔”,欲變更撫養權卻被人為阻撓,法律與親情該如何抉擇?為人父母者,真的不會心痛嗎?
高溫下后備箱里的1000公里
事件源于一次看似普通的家庭出行。澄澄的親生父親劉先生與現任妻子帶著一家七口(包括澄澄、繼母與其前夫所生子女、爺爺奶奶)從佛山前往桂林旅行。由于車輛僅能容納五人,澄澄被安排在后備箱中長時間蜷縮。
據汪女士提供的4S店模擬視頻顯示,身高一米四的澄澄在后備箱內幾乎無法動彈,膝蓋緊貼下巴,頭頂距離車頂不足二十厘米。
更令人揪心的是潛在的安全隱患:按照交通法規,后備箱嚴禁載人,而該車超載比例高達四成,嚴重違規。律師張志健指出,后備箱既無安全帶也無任何防護措施,一旦遭遇追尾,孩子死亡率極高,接近九成。
劉先生辯稱該越野車后備箱可與車內相通,專家則反駁稱其缺乏基本物理常識,即便空氣流通,持續高溫、噪音及顛簸仍會對兒童造成嚴重傷害。
最讓人痛心的是家人的冷漠態度。澄澄回憶道,車內始終有人談笑風生,卻無人關心他的感受。繼母甚至將嬰兒車壓在他腿上,理由是“怕孩子吵鬧影響駕駛”。這種情感忽視可能已構成精神虐待,依據《反家庭暴力法》,長期遭受冷暴力或語言攻擊同樣屬于家暴范疇。
離婚后的孩子歸屬權
這場矛盾可追溯至2021年的離婚判決,當時澄澄的監護權被判歸父親所有。
然而到了2023年,汪女士察覺到孩子出現自殘傾向、拒絕進食等異常行為,并經心理評估確診為中度抑郁。她隨即向法院提交證據,反映孩子曾被迫“睡飄窗”“吃被丟棄的早餐”等情況。最終于2024年11月成功申請變更監護權至母親名下。
但劉先生及其家人拒不執行法院裁定,不僅藏匿孩子的戶口本和疫苗接種記錄,還讓其從私立學校退學,在家滯留長達八個月。
上述行為明顯違反《民法典》第1084條關于撫養權變更后的協助義務規定,汪女士有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更令人咋舌的是,劉先生竟反訴稱汪女士損害其名譽,要求賠償三十萬元,結果法院僅支持三萬元訴求,此舉顯然不合情理。
雙方爭執激烈,劉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堅稱“孩子是自愿待在后備箱”,并出示聊天記錄試圖證明征詢過孩子意見。汪女士則堅決否認,律師亦指出九歲兒童不具備獨立決定監護權的能力,且劉先生未能提供任何書面同意文件。
從超載事件延伸至疑似虐待
此次事件揭示了重組家庭中深層次的問題。劉先生一家的行為已涉嫌多項違法,遠不止道德層面的失當。車輛超載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9條,面臨二百至五百元罰款及記分處罰;安排人員躲在后備箱則違反第五十條,將被處以兩百元罰款并扣三分。
更為嚴重的是,澄澄長期遭受的精神壓迫可能觸犯《刑法》第260條虐待罪。若經鑒定其抑郁癥與持續虐待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劉先生夫婦或將面臨刑事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澄澄的祖父母在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沉默。從法律角度看,他們作為法定監護人之一,未采取任何阻止措施,可能構成共同侵權。這種“集體漠視”折射出重組家庭中親情關系的異化——當資源傾向于“新成員”時,非婚生子女往往成為犧牲品。
澄澄的遭遇并非個例。2024年四川安岳法院審理的一起監護權變更案件中,法官通過心理測試與學校走訪等方式綜合判斷,最終支持母親提出的變更請求。
此案與澄澄案形成鮮明對比。為收集證據,汪女士往返佛山與江西七次,花費十二萬元進行心理評估與車輛模擬實驗,反映出當前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在取證環節存在的短板。
法律界人士建議應設立專門通道,為變更撫養權的申請人提供便利,并對惡意干擾者實施懲戒措施,如列入失信名單、限制高消費等,迫使其履行義務。
同時,應完善對兒童精神損害的賠償機制。目前澄澄案中僅提出“象征性賠償”,難以真正撫慰其心理創傷。
這場持續兩年的家庭拉鋸戰,徹底暴露了重組家庭中的隱憂。澄澄蜷縮在后備箱的身影,是對所謂“父母之愛”的辛辣諷刺,也對現行法律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
隨著佛山法院于6月4日開庭審理健康權糾紛案,公眾期待看到法律能否懲治那些將子女視為“累贅”的父母?撫養權變更判決是否真能成為守護未成年人的堅固防線?
正如心理學專家所言,“后備箱”事件猶如一場成人世界的權力游戲,當親情淪為算計,責任變成推諉,唯有法律才能成為真正守護孩子的盾牌。
澄澄案的最終走向或將重新界定重組家庭的責任邊界,也將檢驗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機制的溫度與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