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7月20日長達30天的三伏天才會拉開序幕,但今年入夏以來,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已早早登場。記者從商丘市氣象臺獲悉,商丘市將持續高溫悶熱天氣,最高氣溫約為40℃。回顧商丘市的氣象記錄,在7月14日至20日這一時段,日最高氣溫的歷史極值出現在1966年,為43℃,其他年份該時段的最高氣溫均低于40℃。而今年這一時段的最高氣溫,已是60年來的最高值,距離1966年的歷史極值僅一步之遙。高溫天氣的肆虐,也在“烤”驗著人們的健康防線。特別是對于高溫時段仍在室外的勞動者或其他人群而言,此時務必加強防范,嚴防熱射病的發生。
中暑不可小覷
“前天,中午在室外烈日下待了一會兒,就感覺大汗淋漓、四肢無力、口干口渴……”家住睢陽區的陳先生回憶道,當他察覺到可能出現中暑癥狀后,立刻到附近藥店購買了藿香正氣水,“在藥店里服用后,歇了一會兒還是有點頭暈、四肢無力,回家開著空調睡了一下午才緩過來”。陳先生的經歷并非個例,隨著夏季氣溫持續攀升,類似的不適在街頭巷尾時有發生。7月15日,商丘市立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家民在接受采訪時說,每年夏季醫院都會接診到熱射病患者,相關人群在高溫天氣里要格外注重防暑降溫,尤其要警惕中暑的發生,切不可因大意釀成悲劇。
張家民說,很多人覺得中暑后只要納涼、休息就能緩解,這其實是對熱射病的巨大誤解。熱射病的死亡率極高,一旦錯過最佳救治時間,短短數小時就可能危及生命。根據發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熱射病可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又稱經典型熱射病)。其中,勞力型熱射病多發生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的人群,如建筑工人、運動員等,由于身體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熱量,超出散熱能力而發病;經典型熱射病則常見于年老體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他們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在高溫環境中易因散熱不暢導致病情加重。
熱射病可致死
“中暑的癥狀通常出現得比較快,大多數患者會有頭暈、眼花、頭痛、惡心、胸悶、煩躁等前期癥狀。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中暑可分為3種類型,即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張家民介紹道,先兆中暑的表現為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耳鳴、胸悶、心悸、惡心、四肢無力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高,一般低于37.5℃。這一階段若能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分和鹽分,癥狀通常能在短時間內緩解。輕癥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癥狀外,體溫會高于38.5℃,還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灼熱、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等癥狀。此時,患者需要立即脫離高溫環境,采取物理降溫措施,如用濕毛巾擦拭身體、扇風等,并及時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若處理得當,多數患者可在數小時內恢復。而重癥中暑則是最危險的階段,根據發病癥狀與程度,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熱痙攣表現為肌肉疼痛或抽搐,通常發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且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
熱射病的表現多種多樣,有頭暈、搏動性頭痛、惡心、體溫極高、皮膚紅熱且干燥無汗、怕冷、意識模糊、口齒不清、不省人事等。作為中暑中最嚴重的類型,熱射病的致死率極高,若救治不及時,數小時內就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死亡。張家民特別提醒,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以及在高溫環境下作業的人群,是熱射病的高發群體,這類人群在夏季更要做好防暑措施。
在高溫天氣里,預防中暑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高溫時段外出,如需外出,要做好防曬措施,如戴帽子、穿透氣性好的長袖衣物、涂抹防曬霜等;要及時補充水分,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飲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證充足睡眠,增強身體抵抗力。一旦發現有人出現中暑癥狀,尤其是疑似熱射病的情況,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涼水擦拭身體或用冰袋敷在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動脈處降溫。若患者意識清醒,可讓其飲用含電解質的飲品;若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應保持其呼吸道通暢,撥打120急救電話,盡快送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科學應對是關鍵
與一般的中暑不同,熱射病是重癥中暑的最嚴重狀態。患者會出現嚴重的體溫升高,一旦核心溫度超過40℃,就可能出現意識障礙、肌肉抽搐、血壓下降等癥狀。如果不及時妥善救治,就會引發多臟器衰竭,最終導致死亡。熱射病的死亡率為40%~50%。
人體的組織器官都由蛋白質參與構成,當人體溫度異常升高時,這些組織器官中的蛋白質成分會像“煮雞蛋”一樣發生變性,使得體內臟器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這也是熱射病死亡率高的原因。”張家民提醒,即便是高溫時段不出門,也有可能患上熱射病,比如長時間待在悶熱、不通風的室內,或者穿衣過多,都可能因熱量積聚而引發熱射病。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孕婦和兒童等體質較弱的群體,更需注意。
發現有人出現熱射病癥狀后,要立即讓患者脫離高溫環境,將其轉移到通風陰涼的地方,盡快除去患者全身的衣物以利于散熱。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辦法進行降溫,就地取材。物理降溫的部位主要是前額、頭頂部和體表大血管處,要避開胸前區、腹部等禁忌部位。要在2小時內使患者的核心體溫降至38.5℃以下,當核心溫度降至38.5℃以下后,應停止降溫措施或減弱降溫強度,以免患者體溫過低。無論癥狀輕重,一旦出現熱射病相關癥狀,都必須及時撥打120就醫。確診為熱射病后,要盡早在正規醫療機構接受系統、規范的治療。
要避免熱射病的發生,在高溫天氣里,科學應對和預防至關重要。“關注天氣預警,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出門。”張家民說,高溫天氣下要合理安排戶外活動,避免在戶外停留過長時間。盡量避開正午時段,將戶外活動安排在10時前或17時后。戶外工作者尤其要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中,避免長時間被太陽直射,要合理分配作業和休息時間,并做好防護措施。
此外,暑假期間,兒童在戶外玩耍時,若遇到高溫天氣,應盡可能待在陰涼處,避免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孕婦和老年人也要盡量待在涼爽通風的室內,并根據溫度合理增減衣物。
“夏季高溫天氣,要及時主動、多次、適量地補充水分,不要等到感覺口渴了才喝水。”張家民提醒,在高溫天氣里,無論是否進行大量體力活動,都應經常飲水,且不要飲用冰水以及含酒精或大量糖的飲料,這些飲料會使體液丟失更加明顯。另外,夏季飲食要盡量清淡,注意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和鈣,多吃水果蔬菜,保證充足的睡眠。
“商場、超市、辦事大廳等室內公共場所的空調環境,能夠幫助人們有效避暑降溫。出門后如果感到大汗淋漓、胸悶氣短,要迅速找到類似的涼爽環境,并尋求幫助。”張家民建議,高溫天氣長時間在室外活動時,可隨身攜帶解暑藥,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清涼油等,一旦出現中暑癥狀,可使用所帶藥品緩解癥狀。如果不適感較為強烈,要及時就醫,避免中暑癥狀加重。
兩部門聯合發布
“高溫健康風險提示”
7月2日18時,國家疾控局聯合中國氣象局發布了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這是自氣象與健康協作機制建立以來的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7月13日9時,商丘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商丘市氣象臺聯合發布了我市首個“高溫健康風險提示”。
針對一般人群,提示中建議調整出行規劃,減少室外活動,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外出時穿著輕便、寬松、淺色的衣服;使用防曬和防蚊蟲叮咬用品;避免進行跑步、爬山等劇烈活動,及時到涼爽的地方休息。此外,要保持室內涼爽,關注身體狀況,使用降溫設備調節室內溫度,合理設置空調溫度,適時開窗通風,使用遮陽簾減少陽光直射;主動、多次、適量飲用溫開水;飲食盡量清淡;食物儲存與處理要做到生熟分開、充分加熱;慎食生冷食物,預防傳染病。當出現頭暈、乏力、多汗、心悸、皮膚灼熱等中暑先兆癥狀時,要盡快降溫,癥狀嚴重時及時就醫;保持通信暢通,出現緊急情況時,立即聯系他人尋求幫助。
對于慢性疾病患者,建議確保常用藥物儲備充足,加強健康監測,如果血壓、血氧、心率、情緒等指標出現異常,或病情出現波動,要尋求他人幫助或及時就醫。孕婦、老年人在高溫時段不宜外出;要少量多次喝水,以溫開水為佳;家中要適時通風或開空調、風扇;保持環境涼爽;與家人、鄰里、社區保持聯系;密切關注自身狀況,身體不適時及時就醫。兒童在高溫時段不宜外出;要及時補充水分;如必須外出,需有成人陪伴;不要私自到河湖游玩;身體不適時及時就醫。同時,提醒戶外作業人群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務必掌握中暑應急處置措施,戶外作業時使用防暑降溫用品,穿戴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裝備,定時休息,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作業,情況嚴重時及時就醫。
來源:京九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