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長安城外的大理寺監獄中,當傳旨的內官讀完圣旨,下跪的390名犯人仿佛被凍住了一般。
片刻后,他們反應各異,有人抬頭露出一臉不可置信,有人熱淚盈眶地磕頭謝恩,也有人面上平靜,嘴角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冷笑……
390名囚犯
原來,這些囚犯之所以猛然僵住并反應各異,是因為圣旨上的要求:他們可以回家過年,但是年后仍然要被問斬。
消息就像炸雷一樣散開,這不僅是一個和家人團圓的機會,還是一個逃走保命的機會。這390人會如何抉擇呢?
歷史上,雖然沒有關于這390名犯人的詳細記載,但我們能明確了一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被判死罪的囚犯,很有可能犯下大錯。
當時正好是新舊王朝交替的階段,新王朝的制度還不完善,各種不好的案件經常發生。
唐貞觀年間,衛州板橋店發生了一樁奇案。板橋店主任張逖之妻回娘家省親。幾天后回到家中,她伸手敲了一下門,門便“吱呀”一聲打開了……
張妻心中不滿,進門就要埋怨丈夫粗心不關門,卻聞到一股極重的血腥味……
張妻用手輕輕揉了揉胸口讓自己平靜一些,然后緩緩地向內屋走去。還沒進內屋的門,張妻便看到了難以置信的一幕。只見丈夫張逖倒在床上沒了聲息,周圍一片血紅。
一聲刺耳的尖叫片刻后響起,街坊鄰居們紛紛被聲音吸引,來到張家查看情況。見此慘狀,大家后背發涼,慌不迭稟報官府。
衙門中人很快趕到現場。捕快們一方面仔細勘察現場收集證據,一方面詢問被害人家屬具體情況。
此時,張妻告訴官府眾人:“與丈夫一起看店的一名伙計不在現場。”
官府起疑,料想要么此人被兇手帶走,要么是疑犯,于是立刻派人四處搜查。
可沒想到,搜查沒一會兒,伙計主動露面。
據他交代:“店里昨晚來了三個侍衛模樣的帶刀客人?!?/strong>他今早起來叫老板起床,結果發現后者已經死亡,身上有多處刀傷。
伙計立刻想到那三位客人,火速到客房查看,結果人去屋空。伙計情急之下,外出追趕未果,無奈返回。
案情有了重大突破,衙門立刻發布告示,捉拿那三名侍衛。很快,三位侍衛便被官差發現拘捕到衙。
公堂之上,三位侍衛矢口否認,都說自己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但縣官拿出三人佩刀,發現一人佩刀上有血跡殘留,且經過仵作檢驗,此刀與死者傷口處一致。
三人再次否認??设F證在前,無可辯駁,于是縣官加大審訊力度,甚至動用了刑具。
三人忍受不了刑具之苦,只得無奈承認。
案情已明,府衙立刻上報,請求嚴懲三人。
但看到案卷的唐太宗心生疑惑,于是派御史蔣常到當地復查。
蔣常到任后,查看案卷,詢問有關人員。在一眾人里,蔣常注意到,一個年過花甲的老婦人心神不寧。于是,蔣常故意將老婦人扣留,很晚才放她回家。
在放走老婦人后,蔣常派手下跟蹤她。沒一會兒,手下回來匯報說發現一年輕男子和老婦人說悄悄話。蔣常對該年輕男子起疑心,立刻派人將其捉拿。
原來,該男子與老婦人是親戚,與受害者張逖的妻子關系混亂。他趁張妻不在,偷侍衛佩刀殺死了張逖,然后將佩刀清理血跡,放歸原位。侍衛三人并未察覺。
案情真相大白,該男子因謀害無辜、老夫人因包庇被重判,關進大理寺監獄。
而大理寺監獄里關押的都是此類重犯。對這些罪大惡極的人,李世民卻恩準他們暫離監獄,回家過年,難道不怕他們趁機逃走嗎?
太宗仁心雄略赦死囚
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
隋文帝前期勵精圖治,國家繁榮昌盛。但是晚年的楊堅愈發昏聵,每天沉迷酒色,甚至被宇文化及等人蒙蔽廢立太子。
楊廣上位以后,橫征暴斂,嚴刑峻法,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便決定起來造反。
在隋基礎上建立唐朝的李世民,深知“苛政猛于虎”。
此時天下初定,人民急需休養生息。房玄齡、魏征、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一眾大臣也紛紛上疏,建議皇上“寬仁慎邢”。
君臣雙方不謀而合。
共識已經達成,但該如何落實呢?
大臣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有人提出“減免百姓的賦稅徭役”,有人表示“要重新制定更加寬松的法律”,也有人主張“重審昭獄,釋放冤屈之人”……
聽聞眾人議論,李世民緩緩搖頭,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可以,但仍不是寡人心中所想。朕要做一件古今未有之事!”
隨后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平緩而又堅定地說:“朕要釋放大理寺昭獄內的390名死囚!”
此話一出,平地起驚雷。
滿朝重臣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聲音。
“請陛下慎重”、“這些死囚無罪開釋,百姓易受難”、“這些犯人十惡不赦,望陛下收回成命”,勸誡的聲音此起彼伏。
唐太宗面色如常,目光在眾人身上掃了一圈,落在了一言不發的魏征身上。
李世民問道:“玄成(魏征的字),你有什么高見?”
魏征平靜地說:“陛下,臣沒有意見?!?/p>
大臣們聽魏征這么說,很不高興,紛紛指責魏征。
有人說:“魏玄成,你知道你在說什么嗎?”
也有人說:“魏征,你曲意逢迎皇上,是何居心?”
魏征不理眾人,對唐太宗表示,隋因嚴刑峻法而亡,陛下以此為鑒施仁政,可謂仁君之舉。釋放重犯可彰陛下胸懷,令海內臣服。
眾人聽了以后,想想也有道理,就不再反對了。于是,李世民下旨“390位囚犯可回家過年,年后受刑?!?/strong>
隨后,宦官來到監獄宣讀圣旨。
下跪的眾犯人抖若篩糠,甚至連哭喊饒命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們生怕是現在就處決的旨意,覺得死離他們太近了。
但聽到圣旨的內容后,眾人當即愣在當場,隨即表現各異。有人狂喜,有人感激,有人卻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狡黠笑容……
眾犯守信終得善果
在古代,罪孽深重的犯人被嚴密關押,并有專人看守。即便家屬想探視也極為困難,回家過年絕無可能。
而唐代過年,放假七天。這些囚犯在這七天內可以和家人團聚,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領旨謝恩后,犯人們紛紛開始做準備,激動地走出牢獄。家屬們也得到了監獄的通知,來接家人回家過年。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年假即將結束,犯人們也該返回牢房繼續服刑。
此時,犯人們的想法就多了起來。
有的犯人想:“我為何不抓住這個機會逃走呢?不行,我逃走就會被官府通緝,萬一被抓回來,罪名更大了?!?/p>
也有犯人的家屬勸說:“你還回去干什么?你犯了這么大的罪,回去就是死路一條,還不如趁這次機會走得越遠越好。”
更有犯人眼含熱淚對家人說:“我犯了死罪?;噬蠀s恩準我回來過年。年過完了,我必須回去,就算死,也不能辜負皇上的恩典?!?/p>
年假結束了,不管這些犯人想了什么,和家人之間說了什么,但最終沒有一人逃走,390人全部返回了監獄。
得知此事的大臣們一改之前說法,紛紛稱贊陛下英明,乃千古仁君。李世民也頗感欣慰,繼而下旨赦免這390位犯人,準其歸家。
得知此情的眾犯人感激涕零,磕頭如搗蒜。
而此事告一段落,但有人不禁感到好奇“為何這些犯人沒有在假期逃走,而是返回監獄受刑呢?”
其實,不是他們不想逃,而是逃走后會遭到通緝,無處可藏。畢竟有人就嘗試過,但最終失敗了。
戰國時期的商鞅,受秦孝公重用,任職大良造,主持秦國變法。
但是,新的法律嚴重損害了秦國老牌貴族的利益。老氏族的代表甘龍、杜稚、公孫賈等人一直對其心懷怨恨。
不過,因為秦孝公的支持,甘龍等人不敢直接對抗,只能選擇蟄伏。
后來,秦國變法成功,但秦孝公嬴渠梁心力交瘁病故,嬴駟(秦惠文王)繼位。
甘龍等人終于迎來了復仇的機會。
當面見新君時,甘龍等人便出言試探,詢問國君對國家今后發展的意見。
秦惠文王表示“要沿用商君之法”,隨后,在接見六國使臣的宴會上,嬴駟重申了這一點。
新王態度已明,甘龍等便打著“維護新法”的旗號揭發商鞅,說他“私養軍隊,意圖謀反”。
這可是萬死難贖的大罪。無奈之下,商鞅只身逃走。在他逃離期間,想要借住客棧,卻被以“無身份文書”為由拒絕。當他潛入城鎮,卻看到城門上貼著他的通緝令。
他剛進入村子,村里的里正(相當于村長)立刻注意到有陌生人進入,連忙上報府衙。
最后商鞅無路可逃,被抓回首都,處以極刑。
根據商鞅的例子來看,古代的犯人并非不想逃,而是逃跑難度極大,一旦被抓回,會受到更嚴厲的刑罰,甚至家人都會受到牽連。
唐朝律法明確規定,官府對逃刑者按逃刑天數加重刑罰,若未捕獲,逃行者家屬會被牽連,若家屬協助犯人逃走,就會被流放。
因此那些囚犯是想跑也跑不掉,他們也不愿意連累自己的家人,才會守信回來,最后得到一枚善果。
不過,試想一下,若是這些人中真的有人逃走,施行仁政的唐太宗會怎么處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