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2日,河北傳媒學院裕祿同心小隊懷揣著對時代的熱忱與對先輩的敬仰,走進蘭考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在焦裕祿紀念館,磨破邊角的舊皮包、寫滿民生記錄的工作本……一件件承載歲月溫度的老物件,無聲訴說著當年焦裕祿帶領群眾戰風沙、治鹽堿的崢嶸歲月,深深觸動著每位隊員的心靈;在蘭考縣展覽館,一面“變遷墻”令人駐足震撼:左側是60年代黃沙漫天的滄桑老照片,風卷沙礫遮天蔽日;右側是如今泡桐成林的鮮活實景圖,綠意盎然生機勃發。新舊對比間,歲月的滄桑與發展的活力交織,讓“初心”二字愈發清晰。
在焦裕祿精神體驗基地,隊員們沉浸式體驗了當年治沙的艱辛歷程。沉重的鐵鍬握在手中沉甸甸,獨輪車陷在松軟的沙地里寸步難行。手上磨出紅痕與水泡,推車時汗水浸透衣衫,真切體會到“艱苦奮斗”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當年蘭考人民與風沙較勁的真實寫照。
在堌陽音樂小鎮,隊員們見證了一場“沙里淘金”的神奇蛻變:當年用來防風固沙的泡桐樹,如今成了制作樂器的“黃金材料”,通過工匠巧手化為會“唱歌”的樂器,每年產出幾十萬件優質產品,帶動上萬人就業增收。(河南法治報記者 張東 通訊員 羅思雨)
編輯:王海鋒
審校:翟保明
審核:陳亞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