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民小學參加的“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中,我負責上英語情景對話課,并且承擔為同學們?nèi)〔偷娜蝿?wù)。經(jīng)過一天天的實踐,我對“服務(wù)”有了新的感悟。
英語情景對話課備課時,我注意到村里孩子英語基礎(chǔ)薄弱,日常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于是便把他們熟悉的場景作為教學中的對話背景,由此引入英語對話訓練,比如,買零食時表達“多少錢”,借東西時表達“能借給我嗎”。為了讓課堂妙趣橫生,我還編了動作口訣——“thank you”配鞠躬,“sorry”就拍拍胸口。因此孩子們很快就把知識點記住了,讀書時孩子們念得很是響亮,演情景劇時加上本地方言的語氣,笑聲不斷。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疑惑、略顯排斥,慢慢地開始掌握所教的英語對話知識,看著孩子用所學知識努力嘗試和小伙伴們對話,我意識到,英語課的意義不在于教會他們多少單詞,多少句子,而在于讓他們學會將這門語言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敢開口、愿意說。
黃宣穎在上課 (伍谷豐 攝)
中午時分,作為后勤組的一員,我和后勤組的隊員們按時在校門口等餐、取餐,再拎上三樓。因為夏天餐盒燙手,也怕湯灑,所以走路時我小心翼翼地提著,時不時低頭查看。起初我只當取餐是個體力活,但是看見隊員們接過餐時的笑臉,又看到有的隊員一邊吃飯一邊改教案,有的隊員一邊吃一邊和好友視頻聊天,我才發(fā)覺這些往返的腳步,不僅僅是是我作為后勤組一員本身該承擔的職責,更是在傳遞一份溫暖暖意,讓負責其他工作的忙碌的隊員們少些奔波。
下午放學時,站在學校門口跟孩子們揮手告別,聽見他們對我們說“老師們辛苦了,老師們明天見!”,那一刻我明白:“為人民服務(wù)”“為大家服務(wù)”不在于驚天動地,而在于平凡中多份心思與體諒。
原來,這便是服務(wù)的本真,也是最踏實的成長。感謝寶貴的“三下鄉(xiāng)”之旅。
(終審/全光華 復審/周秀香 初審/陳黃冰 撰文/黃宣穎 攝影/伍谷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