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個周五下午,Jessica如往常一般,從香港九龍寫字樓的電梯間下行至地庫,駕駛著她的比亞迪ATTO 3,行駛三十公里返回港島家中。
這輛純電SUV是Jessica在2023年2月購置的,她也因此成為該車型在香港的首批車主。彼時,香港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由特斯拉主導,街頭常見的還是奔馳、寶馬、保時捷等豪華品牌,內地品牌身影難覓。
然而隨著中國汽車品牌近年來爭相搶灘登陸,電車的性能體驗,智能化和舒適程度打動了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香港車市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以4909輛的銷量登頂香港車市,超越長期霸榜的特斯拉;而銷量前十的品牌中,中國品牌占據五席,市占率合計超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香港新能源車型從稀缺到豐富的跨越,香港車市正面臨增長紅利與現實制約的博弈。從外資品牌壟斷到中外品牌角力的新階段里,中國車企成為推動市場變革的核心力量,也在重塑香港車市的“權力結構”。這個年銷量不足5萬輛的市場,正成為觀察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第一批比亞迪ATTO 3車主的選擇
Jessica與先生均出生于中國內地,在香港定居多年。家中常用車是豐田埃爾法——這款經典MPV是香港主流車型之一。2023年,Jessica計劃購置第二輛車用于通勤。
“當時市面上新能源車以特斯拉為主,審美上已有些審美疲勞?!盝essica說,她樂于嘗試新鮮事物,全球掀起的電動車熱潮讓她心動。但那時,除特斯拉外,香港居民可選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和款式都十分有限。
在Jessica看來,香港人買車,首先看重品牌的造車技術與經驗——這關系到行車安全及后續保養;其次才是補能便利性與價格。綜合考量后,她和先生選擇了比亞迪ATTO 3(元PLUS),成為這款A級SUV登陸香港后的首批車主。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購車與用車成本居高不下,使得買車成為奢侈消費。新車最重要稅項是首次登記稅,這一稅項按照價格執行累進稅制。此外,就是每年的保險費和牌照費用,牌照費用根據電車和油車又有所不同,油車費用平均比電車高出一倍。因此內地車企的新能源產品,由于價格本身合理,在購車環節就能為車主省下一大筆費用。
使用成本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香港的汽油價格高達二十多元每升,一輛常規家用燃油車每公里油耗成本大約在2~3港元。
和燃油車相比,這輛電車一年大約能為Jessica節約下四五萬港元的補能費用。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是燃油車,每公里的油費大約在2~3港元,電車在0.4港元左右。按照她的通勤距離30公里來算,每個月在能耗方面的費用,大約可以節省兩千港元左右。不過,她表示,電車比油車費用降低是其次,主要是電車的性能體驗,智能化和舒適程度較油車有較大提升。
據Jessica介紹,日常停車費方面,小區每個月需要3000港元,公司寫字樓的停車費每日170港元左右,每個月大約需要3500港元,兩處固定費用加起來就是6500港元。加上從港島到公司的往返隧道費100港元,這輛車單單是在路上,每個月的隧道費在3000港元左右。即便不算能耗,一個月的養車基本費用至少在一萬港元以上。Jessica說,在港島,一般的商場停車費就要30港元/小時,酒店停車場高達六七十港元每小時。如果多過幾次隧道,再加上逛街吃飯的停車費用,則用車成本更加高昂。
作為電車車主,Jessica也有補能焦慮。她告訴第一財經,在香港,快充樁并不多見,目前比較多的還是中速插電莊,充滿一次需要十個小時左右。受限于原有的建筑條件,一些年份相對較長的小區,也沒有條件安裝新的充電樁,自己居住的小區也屬于這類。所以她的解決方案是,趁工作日的時候在寫字樓的地庫充電,充一次電可以開10天左右。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大幅降低的用車成本和全新的駕乘體驗,使得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市場迅速發展。據香港運輸署數據,2024年全港新登記車輛46409輛,其中新能源汽車33206輛,滲透率達71.09%。
內地品牌從“試水”到“領跑”
年銷量不足5萬輛,香港卻已成為內地車企的必爭之地。
據汽車之家研究院數據,截至2025年5月,約13家車企在香港開設自有零售店或通過當地代理商布局門店。按數量劃分成三個梯隊:比亞迪以12家門店位居第一梯隊;MG、小鵬、埃安、騰勢、大通、東風等品牌擁有3-6家門店,屬于第二梯隊。
從香港中環向西至維多利亞港,告士打道承擔著跨海通道連接、港島南北交通轉換、核心商業區通勤三大功能。這條曾是豪車云集的街區,如今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內地車企——比亞迪、極氪、小鵬、騰勢、MG等品牌先后在此布局。
“我在這條路上不知走了多少遍,鞋都快走爛了?!绷闩芷嚨暮M獯髤^總監龔林耀告訴第一財經,告士打道原先也是零跑登陸的首選地,但由于位置并不理想,最后他們選定了中產聚集的太古城作為第一站。門店毗鄰奧迪與極氪,也是符合預期的品牌展示地。
香港汽車市場的產品供給也在快速擴容。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香港新能源車型僅40款,2025年已增至78款。選擇面的擴大,不僅讓潛在車主更容易找到心儀車型,也進一步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普及——中國內地車企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市場布局到產品投放,全方位重塑著香港車市格局。近一半中國車企門店集中在灣仔、九龍灣地區,這2個地區也是香港傳統的汽車零售區域。將軍澳、西貢等區域,也進入了內地車企的視野。
家住將軍澳的YOYO告訴記者,她家附近有一家名爵門店,此前是鞋店,隔壁是小型超市,店內僅陳列兩輛展車和一張桌子。盡管門店裝修簡單,名爵在香港的銷量卻頗為亮眼:2023年首次進入香港新車銷量前十,2024年位居電動車銷量榜第七;今年上半年賣出596輛,總排名第八,在內地品牌中僅次于比亞迪、極氪和小鵬,位列第四。
最先感知到內地品牌在香港發力的,其實是一線的銷售群體。龔林耀說,去年在香港做市調的時候,有經驗的銷售一眼就能觀察出他們是來自內地車企的友商,有些銷售會主動上來遞名片,為自己日后跳槽增加一點機會。
內地品牌的集體發力,直接體現在市場占有率的快速提升上。
易車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以4909輛的銷量登頂香港車市,超越長期霸榜的特斯拉,市占率達22.5%——這一數字已達到去年全年5819輛銷量的84.36%。目前,比亞迪在港乘用車業務由和諧汽車統一運營,雙方已開設12家銷售門店和3家售后服務中心,構建起完善的銷售與售后網絡。
(路上行駛的比亞迪,受訪者YOYO供圖)
其他內地品牌同樣表現不俗,極氪、名爵、小鵬、騰勢躋身香港車市銷量前十,這五大內地品牌合計市占率約35%。
Jessica表示,身邊一些香港的原住民對中國內地品牌的汽車也越來越認可。在龔林耀看來,這背后既體現了香港消費群體的成熟理性,也反映了內地品牌整體產品力提升。他告訴第一財經,由于在香港首發C10及T03兩款車還在運輸署辦理手續,產品的交付還需要等到一兩個月后,但目前已經有60個訂單在手。一個新勢力品牌能在陌生市場迅速得到認可,這大大超出了他們原來的預期。
市場擴容的挑戰與應對
香港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長,仍面臨兩大核心挑戰:充電樁分布不均與補貼退坡壓力。
補能方面,充電樁布局不合理及居民區安裝難問題突出。不過這一情況正在改善,香港政府計劃2027年前安裝20萬個充電停車位,2030年前累計安裝3000個高速充電器;車企也在加快布局,例如極氪于6月宣布,其香港充電地圖已接入170多座充電站、2300多個終端,覆蓋全港核心商圈。
稅優政策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安排期限延長兩年及相關新安排》政策顯示,自2024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一般電動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的上限將由97500港元調整至58500港元。在“一換一”計劃下安排拆毀及取消其擁有符合條件的舊私家車(配備內燃引擎的私家車或電動私家車)登記后,首次登記一輛新電動私家車的車主,其可獲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的上限將由28.75萬港元調整至17.25萬港元。但稅前車價超過50萬港元的電動私家車將不再享有首次登記稅寬減。
從銷量看,補貼退坡已產生影響。香港運輸署數據顯示,2024年4月補貼調整后,新能源車銷售明顯回落——當年1~4月每月銷量均超4000輛(4月達6435輛),5~12月則在3000輛左右波動。2025年1~5月,私家車新登記量17469輛,同比下降27.32%;其中新能源汽車12192輛,同比下降34.23%。不過5月份數據顯示,私家車總數回到4000輛以上,電動車也回到3000輛以上。隨著政策2026年到期,新能源車銷售是否將進一步承壓需要觀察。
從香港連接世界:不止于“賣車”
“很多投資人都會樂意來香港開會,還有試駕新產品。”龔林耀說,香港有了駐點后,投資人對于公司的發展有更加直接的了解,也讓公司與資本市場的連接更加緊密。
正如他所說,雖然香港的市場容量只有5萬輛,但對內地車企而言,香港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優勢,使其成為內地車企“出?!钡闹匾獦屑~,也是對外展示產品的絕佳窗口。
近年來,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提升有目共睹。
格勒博意利(GYBrand)全球品牌研究院《國際金融中心指數(IFCI)報告》顯示,2025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100強中排名第三,僅次于紐約和倫敦;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全球競爭力排名升至第三,為2019年后首次重返三甲;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25年世界投資報告》則指出,2024年香港外來直接投資(FDI)流入達1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排名全球第三。
對于車企來說,布局香港的意義早已超越“賣車”本身。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表示,作為港股上市企業,零跑香港首店是重要的窗口,能幫助香港投資者和國際市場更好地了解品牌。奇瑞總裁助理陳春青希望借助香港金融平臺高效利用資金,鏈接全球資本并打造立體物流網絡。
香港在科創資源及人才方面的優勢,也是吸引內地車企在此布局的重要因素。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期待香港加速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落地,將最新AI科技引入香港。理想汽車今年4月宣布投資20億港元在香港設立芯片研發中心,計劃三年內向200人團隊規模擴張。寧德時代2024年在香港設立全球第六個研發中心,計劃聯合本地高校推進產學研合作,加速新能源價值鏈建設。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此前在2025香港車博會晚宴上表示,依托“一國兩制”優勢,香港有望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落腳點、橋頭堡、充電站、推進器”。他提到,汽車工業上下游企業數千家,需持續資金支持科研創新,而香港的全鏈條籌融資市場能鏈接全球資金;同時,香港正推動創科成為經濟新引擎,將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聯動,打造涵蓋研發、商業化到先進制造的國際創科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這場“雙向奔赴”中,內地車企也需要適應國際化需求。Jessica作為比亞迪車主,期待車企在車標、內飾設計中的審美和細節能進一步提升;另一位有換車意向的香港居民則表示,希望汽車品牌在技術進步之外,還有更多文化屬性。
零跑汽車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徐軍向第一財經表示,作為一個高滲透率的新能源市場,香港也是右舵產品非常重要的樞紐市場,同時還是一個高度發達聯通國際資本的重要市場。研發右舵產品,意味著每個車型要增加高昂的研發投入。登陸香港市場,意味著走向全球的決心。香港市場對于安全、配置等方面的高要求,以及它的多元文化屬性,使得內地車企能夠更好地學習如何尊重和融入當地文化,更好地踐行ESG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中國車企尋求品牌向上、成長為一家跨國車企過程中,香港正是那個不可替代的戰略支點。
2025年的競賽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香港車市也從“外資品牌壟斷”進入“中外品牌角力”的新階段,中國內地車企不再是“配角”,而是推動市場變革的核心力量。這是產品力的勝利,也是“渠道下沉+本土化適配”策略的見效。這個年銷量不足5萬輛的市場,正成為觀察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