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昆侖石刻”引起學界熱烈討論,可稱是一次“重大公共考古事件”。大多數學者的目光聚焦于石刻文字的真偽,而忽視昆侖山可能不止一處。仝濤研究員認為古昆侖山為青海星宿海周鄰山脈,揆諸史實,這個結論并不周全。石刻文字即使為真,也不能把古昆侖山地名“唯一化”。
古昆侖山有多個地方,這在古代學者那里是很清楚的。宋末元初著名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卷十六《考史》中稱:“《張騫傳》:‘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并引《博雅》《通典》《后漢書》等有關論述。通過王應麟所引所論可知:
第一,昆侖是河源所出之地,它存在于偏遠的西北或更上游的某地,滿足這些條件的地方有新疆和田、甘肅酒泉、青海西北、西藏西南。這四處都是古人認為的昆侖所在地,都可能有名為“昆侖”的地名出現。楊寬在《西周史》第四編第六章《〈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中考證認為,祁連山是昆侖山所在地,這與甘肅酒泉說觀點較為接近。
第二,不同時代的人對昆侖山所在地有不同的看法,昆侖山一名是變動的。漢代人認為昆侖山是指新疆和田、甘肅酒泉或青海西北,唐代人認為昆侖也有可能在吐蕃。雖然傳說和現實有可能混淆,但至少在古人眼里它非指一處。
如果青海扎陵湖石刻文字為真,也只能說明古昆侖山所在地確實有青海一說,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他地方的文獻記載。所謂“實證”古代“昆侖”的地理位置的說法,略有不妥。
錢穆曾著有《提議編纂古史地名索引》(以下簡稱《索引》)一文,載于《古史地理論叢》,其對地名研究的貢獻非常大。文中談到,古代地名變化很大,需要慎重對待,并舉了很多例子,比如“衡山”,他認為只是一排橫列的山,凡是橫山都可以叫衡山,后來此名成為專名,落到湖南衡山上。錢穆還總結出地名演變的兩條規律:第一,地名變動往往與移民有關,移民到新地會用舊地名來稱呼。一般來說,地名相同,往往文化較先之地域的地名在前,而文化較后之地域的在后;文化較先的地域變動劇烈,往往有新名來取代舊名,而文化較后的地域因變動較少,原先的地名比較固定而成為專名。第二,本來是一個地名,因語言文字的轉換而寫成兩個以上的地名。
這個觀點用來分析古昆侖山地名的演變也很有價值。
先看第一點。古昆侖山本是先秦東方一些文化較高的國家想象出來的理想圣山,為了保持其神秘性,只能將其推到極其偏遠、人跡罕至、地勢甚高的地區。同時,時人想象出了很多美好的自然和地理景觀。西北之地遠離中心文化區而不被輕易找到,成為古昆侖山想象中最常出現的地方。西北地域廣大,很多地方符合人們對昆侖的想象,故而多地都有古昆侖山的說法。這說明古昆侖山的稱呼,最初是一個“通名”,新疆、甘肅、青海等地都可以使用,但經過長時期發展,這一通名逐漸固定在現今的青海地區,成為專名。
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木吉鄉拍攝的昆蓋山“十八羅漢峰”。新華社發
再看第二點。古昆侖山有多種稱呼,比如“崐崘”“昆陯”等,可以看作在流傳過程中因語言文字的差異而發生了變化,因而有多個名字出現。
所以,青海扎陵湖石刻即使為真,也只能說明青海是古昆侖山所在地之一,而非唯一。最后引用《索引》中的文字以作結語:“考論古史地名尤關重要的一點,即萬勿輕易把秦以后的地望來推說秦以前的地名,而應該就秦以前的舊籍,從其內證上,來建立更自然的解釋,來重新審定更合當時實際的地理形勢。”
作者:武鋒
來源:《光明日報(第八版)》2025年7月18日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宋柄燃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