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偽4000多人包圍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尼山區是鄒縣、曲阜、泗水、滕縣、費縣等5縣交界處的山區,是魯南與魯中的接合部和抱犢崮根據地的北部屏障。伴隨八路軍115師東進山東,1940年,鄒縣人民抗日政府縣長步云亭奉115師政委羅榮桓指示,率部轉戰鄒東、泗南山區,開辟了以十八盤山區為中心的尼山區抗日根據地。
尼山區雖有崇山峻嶺的天然屏障,卻是敵人封鎖、蠶食和掃蕩的重點目標,且周邊頑匪猬集,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斗爭局面。民間史志研究員賈慶斌介紹,當時尼山區周邊敵偽總計駐兵14900余人。國民黨省政府三次逃離山東后,其在尼山地區的專員、縣長則多沒有逃跑,并長期與共產黨發生摩擦。日偽頑軍時而聯合向根據地的中心——十八盤山騷擾。尼山地委、專署、軍分區的活動范圍受到很大限制,使尼山區抗日根據地大為縮小,僅存十八盤、十八趟一塊彈丸之地,造成“瓦曲、后峪、顏家莊,大炮一響十八趟”的困難局面,被稱作“一槍打透的根據地”。而且,抱犢崮山區的根據地也已縮小到“南北十余里,東西一線牽”。
面對殘酷局面,尼山區抗日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根據地建設,大力發展大生產運動、反奸訴苦運動等,與敵軍展開了艱苦卓越的斗爭。
1940年9月13日,滕縣頑軍司令申憲武,聯合鄒縣的劉昭漢、劉兆庚和泗水的李延壽、張顯榮等部4000多人的兵力向尼山區抗日根據地進犯。在敵頑聯合行動的前一天,鄒縣縣大隊得到了情報。當時,恰巧魯南一地委的一個排由民運部長楊士敬帶領來鄒東檢查指導抗戰工作。楊士敬同步云亭等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召開緊急會議:敵軍人數眾多,且裝備優于我軍,不宜與其正面沖突。申憲武是敵軍聯軍的發起者,也是敵軍主腦,一旦其被擊潰,其余敵軍將不攻自破。于是大家共同決定重點打擊申憲武。
我軍退至十八盤山
第二天拂曉,我軍一個排首先與申憲武部接上了火,步云亭率領縣大隊與敵人展開激戰。敵人采取迂回戰術,多面出擊,由于敵眾我寡,我軍邊打邊撤,黃昏時分,全部撤到十八盤山上固守待援,并派人向魯南區黨委匯報,同時研究突圍方案。
14日深夜,蘇魯支隊政委彭嘉慶突然接到指令,“鄒縣縣長步云亭同志所率抗日民主政府和縣大隊武裝,被申憲武等偽頑軍包圍于田黃附近十八盤山區,請求我們派部隊支援,你明天帶一個大隊前去營救……然后,背靠十八盤山的有利地形,向鄒滕曲泗邊區逐步擴大革命根據地。”
彭嘉慶接到指令之后,立即組織二大隊及警衛營一連以及宣傳隊組成500人的隊伍前去支援。救兵如救火,部隊一出發就急行軍。此時,正值夏秋交替季節,赤日炎炎,大地熱得像火爐。大隊伍跑起來,塵土飛揚,干部戰士滿身都是汗和泥。但大家把一切置之度外,一口氣跑了近80里。到了黃昏時分,部隊越過了敵人封鎖線——平(邑)城(前)公路。借助明亮的月光,翻山越嶺,午夜趕到了十八盤山以東的北王村。
到達北王村的彭嘉慶只聽到西邊有槍聲,什么人也找不到。經過詢問北王村村長才知道,步云亭早就帶縣大隊上十八盤山了,而頑軍張顯榮部就駐在村子以北的張家莊。彭嘉慶一面派人向張顯榮講解我軍政策,勸其保持中立,一面與大隊人員商議作戰方案:我軍作戰人員數量少,要替步云亭部解圍,不能從正面直接加入戰斗,最有效的辦法是攻敵要害部位,造成匪首申憲武恐慌緊張心理。因此,應從十八盤南側的辛莊、廠里、朝陽寺發起進攻。這樣打既出敵不意,把敵人后方變成前方,也能與十八盤的戰士呼應,對敵人形成前后夾擊之勢,從而將其擊潰。于是,彭嘉慶決定一個連攻廠里,五個排攻辛莊,一個排攻朝陽寺軍事哨。
奇兵粉碎敵偽陰謀
凌晨3時許,戰斗在三個點同時打響。敵軍以為在鄒東除了步云亭所率縣大隊外別無武裝,萬萬沒有料到還有救援部隊。當時敵人正沉睡于夢中,毫無戒備,在我軍突然打擊之下,摸不著頭腦,嚇得向田黃方向潰退。我軍隨即占領了鳳凰山,居高臨下,向敵猛烈開火。敵人其余各部得知我軍擊敗申憲武部,便丟盔棄甲,奪路而逃。申憲武見此頹勢,天亮時分,即放棄田黃,向滕縣方向潰逃。直至下午,彭嘉慶才與步云亭在田黃會合,勝利完成了此次救援任務。
此戰,我軍擊退偽、頑軍4000多人的聯合進攻,斃傷敵百余人,俘敵百余人,粉碎了偽、頑軍扼殺我鄒滕東革命種子的陰謀。爾后,縣大隊配合蘇魯支隊乘勝攻擊小山后李延壽部,解放了小河、三教灣、申家溝等泗南18村,擴大了根據地。下旬,日偽數百人從曲阜進攻田黃,被縣大隊和蘇魯支隊阻于小山、尼山一帶,殲其百余人。
“咬緊牙關,積蓄力量,加強團結,共度困難時期。”尼山區的黨政軍民堅決執行上級指示,采取“敵進我進”的“翻邊戰術”與敵人頑強斗爭。
1943年冬,尼山區抗日根據地反“掃蕩”斗爭取得重大勝利,抗日斗爭形勢出現了新的局面。尼山區全體黨政軍民在十八盤山東麓今城前鎮渠家莊東嶺公立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碑文著重記述了自尼山區建立以來黨政軍民抗日斗爭的艱苦歷程:
尼山區為魯南抗日民主根據地之屏藩,自敵人控制津浦線后,即向其頻繁進攻。復有國民黨反動派秦啟榮之流與之配合,遂使堅持是區之共產黨八路軍抗日民主政權及人民陷于兩面作戰之困境。民國二十八年端陽節,八路軍四支隊一部,與日寇激戰小山,以寡敵眾沖殺竟日,高呼與小山共存亡及中華民族萬歲,聲震山谷,令人淚下,迄今信女猶于是日焚香獻茶,以慰忠魂。其壯烈感人,有如是者。二十九年,敵偽頑匪配合進攻,形勢極惡,當時黨政軍民僅余十八盤山可作抗拒依托,后經蘇魯支隊馳援驅敵,終獲堅持陣地之勝利。去秋,敵人加緊蠶食我魯南,軍區主力配合尼山獨立營,又一鼓而下孫徐,生擒慣匪張顯榮,為尼山區奠定鞏固之基礎……
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呈梯形方柱體,上窄下寬,頂部為覆斗狀,束腰須彌方座,石灰巖雕鑿而成。碑座高0.5米,碑身高2米,上寬0.40米,下寬0.55米。正面鐫刻著當時魯南參議長彭畏三同志書寫的“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10個大字;紀念碑兩側刻有167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