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謝你們了,我真的沒想到這事能這么快解決。”近日,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人民法院城關法庭調解員的見證下,農民工許師傅從包工頭老白手中接過拖欠已久的部分勞務費,臉上露出了踏實的笑容。這起僵持近兩個月的勞務合同糾紛,最終通過調解畫上了圓滿句號。
幾年前,農民工許師傅跟隨包工頭老白從事木工工作。施工結束后,老白仍欠許師傅勞務費9000余元未結清。許師傅多次聯系老白追薪未果,對方甚至開始拒接電話,以各種理由推托還款。無奈之下,許師傅將老白訴至法院。
三通電話解開心扉,案施策解糾紛
城關法庭駐庭調解員接手案件后,第一時間聯系溝通被告老白,可第一次撥通電話后,老白沒聽兩句便將電話掛斷,拒絕與法院深入溝通。
調解員經過多番打聽,得知老白了其他聯系方式,再次撥通號碼。在電話里鄭重告知老白逃避債務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后,老白迫于法律威嚴,態度有所緩和,口頭承諾會向許師傅支付勞務費。然而,在第二天僅僅支付1000元勞務費后,他又玩起了“失聯”,電話不接、信息不回,調解工作再次遇阻。
“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關鍵是要找到癥結。”調解員沒有放棄,第三次撥通電話時,換了種方式—從法理的剛性約束講到情理的溫度關懷,一點點拉近與老白的距離,希望其將心比心,考慮許師傅的難處,好好把錢還了。“其實我也不是想拖著,現在活不好干,我手里是真沒錢。”沉默許久的老白終于敞開心扉,向調解員道出了苦水。
找準癥結后,為盡快解決矛盾糾紛,調解員對癥施策,與原告許師傅溝通,一方面耐心安撫其情緒,說明被告的經濟狀況,引導其給予被告合理緩沖時間,一方面勸說許師傅在剩余勞務費上做出些許讓步,盡快拿到錢安心。現場調解當天,在調解員的見證下,老白向許師傅表達了歉意,承諾一定會還清。看到老白的態度,許師傅也表示愿意適當減少勞務費,兩人當場達成和解,老白也將第一筆勞務費履行到位。
矛盾糾紛化解的背后,是調解員一次次主動聯系、一遍遍耐心溝通,既守住了法律的底線,又傳遞了司法的溫度,生動詮釋了“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理念,讓司法為民成色更足、底色更暖。(吳巧珍)
【編輯 瀅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