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一家面包店推出一款"知了猴面包",金黃酥軟的面包里,整整齊齊擺著一排油炸知了猴,如此炸裂的食物,讓愛吃面包和愛吃知了猴的都沉默了。
知了猴,就是知了的幼蟲,也叫金蟬,在山東也叫“蠽蟟螝”(jié liáo guī)。聽說沒有一只知了猴能活著離開山東,每年一到夏天,山東人的夜間神秘活動就開始了。晚上,公園、樹林,拿著手電筒、拎著塑料袋進行地毯式搜捕,目不轉睛、聚精會神,一旦發現,立刻"逮捕歸案"。有網友說,怪不得蟬鳴都不聒噪了,原來還沒成蟬呢就“嘎了”。
為啥大家對知了猴這么執著?對山東人來說,知了猴就是童年,就算沒抓過,肯定也吃過。不只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都有食用知了猴的習慣。油炸知了猴、爆炒知了猴、知了碎炒雞蛋、知了猴燒烤等等,每一種都能讓人垂涎欲滴。特別是油炸知了猴,酥脆的口感、噴香的味道,一口一個,咬下去直接爆漿。另外,知了猴不僅美味,還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不過,對蛋白質過敏的朋友可不要輕易嘗試,注意在烹飪過程中也要確保熟透才能食用。
抓知了猴這么執著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賺錢。在山東、安徽一些地方,不少商販專門走街串巷收購知了猴,然后迅速轉手給外地客商。今年新貨的價格基本是1-1.5元一只。據青島某批發市場商戶介紹,現在的知了猴每斤105元。二十多年前,每斤才十七八塊錢。所以搜捕一晚上,大幾百可能就到手了。萬一知了猴變成知了飛走了,剩下的知了皮也就是蟬蛻,還是一味中藥材,也能賣錢。
當然過度捕捉、破壞性捕捉,也會影響生物鏈條。近年來也有個別地區對抓知了猴的行為做出規范和提醒,一方面提醒大家夜間出動畢竟不安全;二是因為捉知了猴,特別是土壤里面的知了猴,會破壞環境和土壤。
光靠山東人“上夜班”這么抓,這數量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近年來,山東、河南等地也發展了規模化養殖。養殖戶在果樹或楊樹下埋入蟬卵,等待2-3年后,幼蟲自然出土。接著進行夜間“收割”,效率遠比野生捕捉高得多。但是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金蟬種苗在地下發育,看不見摸不著,到第三年才開始有金蟬出土,在它們鉆出地面前都很難判斷是否養殖成功,可以說是“期貨美食”,投資有風險,要做好科學研判。
又到一年盛夏,這個夏天你抓知了猴嗎?有過抓知了猴的童年回憶嗎?評論區可以告訴我們。
農視點述評員 | 張耀元
剪輯 | 張耀元
編輯 | 梅青云
責編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楊 巍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農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