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鍋”一詞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貨,指代人受過或受冤屈,是一種被動承受而不是自身責任的行為。與之意義相近的有:替罪羊、李代桃僵、背鍋俠(網絡流行語)等。
背黑鍋的事我經歷過。上小學三年級時,我的班主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教師,臉上總是掛著微笑,走路慢騰騰的。
“當當、當當、······”上課鈴響了起來。課間做活動的同學們一窩蜂地朝教室跑去。跟我一塊擠進教室的另一位同學,轉身把門關上,又從門后撿起一塊磚頂上。這塊磚是班里幾個淘氣包從教室墻壁上摳下來的,一直放在門后。由于地面不平整,無論外面的人怎么用力推門門都是紋絲不動。他們大喊大叫,急得不得了。而頂門的那位同學卻若無其事,笑嘻嘻地坐到自己位上。我轉身把磚拿了過來,門開了,外邊的同學一下涌進教室。
班主任,也是我們的語文老師。他走進教室,把書本和備課簿放到教桌上,抬起頭問到:
“剛才那么多同學進不了教室是怎么回事?”
“有人把門堵上了。”有個同學回答。可我在心里想,用“堵”不如用“頂”合適。
“是誰?”
沉默。
“是誰頂的門?主動承認。”果然,老師也用了“頂”字,我有些得意。
還是沉默。
“莊才,你說是誰?”老師開始逐個詢問。
莊才站起來,猶豫了一下,然后指著我說:“是他!”
“不是我,”我趕忙站起來,“我沒頂。”
“就是你!”他語氣堅定、不容置辯。
“我·····”我轉身朝頂門的那個同學看去,用期待的目光看著他,我希望他能主動起來承認是他頂的門而與我無關,我希望他跟老師說明我是那個把磚拿開放同學們進教室的人,我希望他能快一點起來證明我的清白。但是,我很失望,我看著他,他卻看著老師,神態自若,好像這事與他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后來,老師教育了幾句,便開始上課。這節課老師講的什么我一句也沒聽進耳朵里去。
下課后,我走到那位頂門的同學跟前。我問:“明明是你頂的門,你怎么不起來承認?”
“我沒頂,我什么時候頂的?”
我瞪大眼睛怔怔地站在那里。他竟然不承認是他頂的門!他竟然讓我背黑鍋!班級里竟然還有這種人!替這種人背黑鍋,真是不值!但是,我并沒有到老師那里說出事情的真相。
后來,我讀了《三國演義》,非常同情曹操的糧官王垕的遭遇。
公元197年,曹操率官兵十七萬征討袁術,糧食耗費巨大,后方相距又很遙遠,不能及時籌糧,于是向孫策借了十萬斛糧食,但還是不夠吃的。
王垕便找到曹操說:“官兵那么多,糧食那么少,根本不夠吃的,怎么辦啊,丞相?”
曹操說“分糧食時改用小斛。”
王垕說:“不行啊丞相,會出事的。”
曹操說:“沒事,你只管去做,我自有辦法。”
最高指揮官讓這么干,王垕也沒有辦法,只好照辦,用小斛分糧;果然官兵怨聲四起,軍心不穩,有嘩變的可能。
曹操感到了危機,于是,招來王垕說:“現在軍心不穩,只有借你身上的一個東西用一用。”
王垕問: “不知道丞相要借什么東西?”
曹操說:“借你脖子上的頭用。”
王垕大驚失色:“冤枉啊,我實在無罪啊!”
曹操說:“我也知道你無罪,但是為了大局,也只有這樣了。你的父母妻兒我會安排好的,你放心吧!”隨即喝令刀斧手將王垕推出斬首,并將頭顱懸于高桿之上,然后貼出告示:“王垕故意用小斛分發糧米,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斬頭示眾。”
隨后,曹操帶頭沖鋒,官兵奮力拼殺,攻克壽春,打敗袁術,城中糧草全部收繳。就這樣,一場危機被曹操短時間高效率低成本地化解了。仗是打勝了,只是可憐了王垕,成了曹操的“替罪羊”,死了還要背著黑鍋。
這個黑鍋,王垕是不情愿背的。
我呢,不管怎么說,我背黑鍋算是情愿的,只是情愿中有一點點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