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腫瘤防治事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科技創新與醫療衛生事業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第二十三屆廣東省大腸癌學術會議于6月30日-7月5日在廣州盛大召開。本次大會以“規范、精準、新質”為主題,聚焦結直腸癌領域的最新基礎與臨床研究,匯聚國內外權威專家,致力于推動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為結直腸癌防治事業注入新動能。
在本屆學術盛會期間,腫瘤醫學論壇媒體特別專訪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丁培榮教授。作為中國結直腸癌診療領域的知名專家,丁教授圍繞低位直腸癌個體化器官功能保全、難治性腸癌診療體系建設、年輕腸癌防治康復以及MDT多學科協作模式等前沿話題,分享了深入的臨床實踐經驗與創新理念。通過專家視角,全面解讀結直腸癌個體化治療、功能保全技術創新與區域診療標準化發展趨勢,為業界同仁和廣大患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指導和臨床啟示。
?特邀專家?
丁培榮 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結直腸科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師學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業委員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華南遺傳性腸癌協作組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
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遺傳學組委員
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胃腸外科學分會中青年委員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通訊編委
《腫瘤醫學論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作為國內領先的結直腸癌診療中心,過去幾年在應對結直腸癌治療中的主要挑戰方面取得了哪些關鍵性進展?
丁培榮教授:
簡單來說,我認為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首先,針對當前結直腸癌治療中的主要挑戰,如低位直腸癌的器官功能保全問題,我們建立了個體化器官功能保全體系。目前,結直腸癌治療已進入一個較新的階段,我們中心的整體治療效果非常理想。根據今天會上發布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癌患者生存年鑒》顯示,Ⅰ-Ⅲ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到87%以上(截至2021年數據),而我們最新的數據已接近90%。在療效良好的基礎上,患者和醫生對功能保全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近5-10年來,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建立個體化器官功能保全體系。
傳統的保肛手術雖然在技術上保留了器官,但往往無法保全功能。我們的創新在于實現真正的個體化器官功能保全。具體而言,根據不同的分期、分子分型以及對治療的反應,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例如,對于分期較早的患者,我們采用局部切除手術以實現治愈。對于高度微衛星不穩定腫瘤患者,我們可以選擇免疫治療而非手術或放化療,也能達到完全緩解,從而保全肛門功能并實現長期生存。對于初診時局部晚期且位置較低但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通過放化療可使40-50%甚至更多患者達到病理完全緩解,進而采用觀察等待策略,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通過分期、分子分型和治療反應這三個維度的個體化評估,我們實現了以最小代價(包括身體和經濟代價)、最低毒性達到器官保全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我們發表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并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的支持。
其次,我們構建了難治性結直腸癌的診治體系。雖然現在結直腸癌總體治療效果較好,但仍有部分難治性腸癌患者(包括轉移性、特殊分子分型、有特殊治療需求,以及初診時病情危重的患者),治療仍面臨巨大挑戰。我們致力于讓這些患者獲得最佳治療,避免因初診時病情復雜而放棄治愈性治療機會。這需要多維度、多學科的綜合評估和協作機制。我們建立了難治性腸癌學院,開展大量學術推廣活動和相關研究,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良好反響。
第三個重點是年輕腸癌防治康復體系的建立。全球年輕結直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國外統計,從20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10年代,中老年腸癌發病率下降了約40%,而50歲以下年輕腸癌發病率卻上升了50%。預計到2030年,這一發病率將翻倍增長。
針對這一挑戰,我們建立的年輕腸癌防治康復體系,旨在提高公眾對年輕人腸癌風險的認識,指導危險信號識別和早期篩查。對于確診患者,我們不僅要保證最佳療效,更要保全器官功能,最終實現患者回歸正常家庭和社會生活,避免因疾病喪失勞動能力。
以往對于年輕的局部晚期患者,常規放化療可能導致生育功能喪失,特別是女性患者。現在,我們中心為年輕患者建立了標準化診療流程,包括生育功能評估、卵子凍存等生育力保護措施,并通過避免放療、采用化療或免疫靶向治療等方式,最大程度保護患者的各項功能。我們在《Nature》子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可通過腸道菌群特征識別年輕腸癌的風險,這為早期篩查提供了新的思路。
《腫瘤醫學論壇》:在您看來,目前MDT模式在結直腸癌治療中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實例?比如在手術決策、術后康復過程,不同學科如何協作以實現最佳治療效果?
丁培榮教授:
在我們中心患者能夠獲得如此優異的長期療效,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強大的MDT團隊和良好的協作機制。MDT模式對于復雜難治病例具有重要價值,能夠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找到最恰當的局部治療時機,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同時促進繼續教育和科學研究。這是當前腫瘤診療模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具體應用方面,除了傳統的復雜難治情況,MDT在新的診療領域也具有新的內涵。例如,在康復治療階段,我們同樣需要多學科協作,涉及營養、運動等以往關注較少的領域。對于年輕腸癌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育功能保護,我們需要將輔助生殖團隊、婦科產科團隊納入MDT,為年輕患者提供更加精細化的保育、保器官、保功能服務。
總而言之,MDT是目前結直腸癌,特別是復雜難治性結直腸癌治療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為患者提供療效保障。
《腫瘤醫學論壇》:中腫結直腸科在華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影響力。您如何看待科室在推動區域結直腸癌診療標準化、促進學術交流合作方面的責任和作用?對于希望建立或完善MDT模式的其他醫院,您有哪些建議和經驗分享?
丁培榮教授:
這確實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踐行的重要問題。中腫結直腸科始終以提高區域結直腸癌防治水平為己任。1999年,在德高望重的萬德森教授倡導下,基于當時省內乃至國內結直腸癌防治水平相對較低、人民群眾對相關防治理念和知識匱乏的現狀,他極具前瞻性地提出舉辦廣東省大腸癌年會。26年來,在萬教授和潘志忠主任的帶領下,我們走遍了省內各個地級市,見證了廣東省結直腸癌診治水平的顯著提升。在推廣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以自身為橋梁,連接省內外及國際專家,將最新的診療理念及時傳遞給省內專家。今年的年會,我們邀請了全省各大醫院結直腸專科團隊進行手術演示,這是二十多年學術耕耘成果的集中展示,得到了省內外各大中心的積極響應。
然而,仍有許多工作需要繼續推進,如年輕腸癌防治體系、遺傳性腸癌防治篩查、難治性腸癌診療體系等工作在省內醫療單位的推廣普及仍有待加強。我們將持續開展系列學術活動,以此為抓手開展臨床研究,促進診療體系建設。同時,我們還將借助廣東省衛健委惡性腫瘤質控體系和優質腫瘤專科資源下沉等活動,進一步提升省內結直腸癌診治水平。
關于MDT建設,我認為有幾個關鍵要素:首先是堅持,雖然初期困難重重,但必須持之以恒;其次是尋找良好的合作伙伴,團隊成員間應相互支持而非對立;最后是適當的利益讓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贏。MDT的最終目標是達成共識,實現協同效應,而非內耗。
指導專家:丁培榮教授 編輯:momo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