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方超 張家振 上海報道
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東風中,福建省正在全力加碼“藍色經濟”。
“海洋經濟是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當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綠色石化、海洋旅游2個5000億級海洋產業集群,海洋漁業、航運物流、海洋信息3個1000億級海洋產業集群,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居全國前列。
以廈門市為例,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2024年,廈門市海洋生產總值預估達到2588億元,同比增長8.95%,占全市GDP的比重為30.1%。此外,廈門市還形成了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等為支撐的海洋新興產業體系,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近40%。
(近年來,廈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圖)
《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在“海上福建”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更大進步,基本建成海洋強省;到2035年,在“海上福建”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躍上更大臺階,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海洋基礎設施、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環境穩居全國前列。
集美大學財經學院、海洋產業經濟研究院副教授朱文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且海洋經濟有效提升了福建省經濟的韌性、創新性與包容性,為福建省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不過,在政策機遇下,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朱文濤看來,福建省海洋產業以資源型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海洋產業占比較低。此外,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也是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短板所在。“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需要在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積極發展壯大海洋新興產業。”
依托四大優勢,打造“藍色增長極”
《中國經營報》: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六次會議,研究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作為重要的海洋資源大省,福建省在建設“海洋強省”進程中面臨著哪些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對福建省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哪些推動作用?
朱文濤:當前,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我國正加速推進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化。
福建省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依托福廈泉(福州、廈門、泉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廈門東南海洋科學城等科技創新載體,積極推動海洋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與海工裝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為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福建省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也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推動作用,不僅拓展了新的資源空間和產業領域,推動科技創新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同時也有助于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有效提升福建省的經濟韌性、創新性與包容性,為福建省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能。
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25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1%。海洋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已成為福建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國經營報》:福建省是海洋資源大省,也是海洋經濟大省。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福建省有哪些獨特優勢?又該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海洋經濟產出?
朱文濤:福建省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四大核心優勢,為打造“藍色增長極”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資源稟賦優勢全國領先。福建省海域面積遼闊,達到13.6萬平方公里,擁有3752公里大陸海岸線和2214個海島,均居全國第二。特別是深水岸線資源達210.9公里,居全國首位,為港口、臨港產業和海洋開發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是海洋產業基礎雄厚扎實。海水養殖與種苗業全國領先,養殖產量、種業規模全國第一,水產品總量全國第三,出口額長期居首,已形成從養殖、捕撈到加工、冷鏈、出口的完整產業鏈。同時,海上風電、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郵輪游艇等海洋新興產業也正加速崛起,形成了集群發展態勢。
三是“多區疊加”政策優勢獨特。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區,福建省是連接兩岸、對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輻射東南亞的戰略樞紐,擁有廣闊的政策試驗和開放合作空間。
四是海洋科技創新動能強勁。福建省匯聚了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等10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海洋科創平臺,以及高層次人才集群,為產業升級和新興領域創新突破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福建省要將這些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產出,一是要做強港口樞紐與臨港產業。加大深水岸線產業化開發力度,整合優化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港功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中心,拓展全球航線網絡,同步發展壯大臨港產業集群。
二是激活海島資源的立體價值。推動海島資源立體化開發,重點發展平潭、東山、湄洲島等旅游島鏈經濟,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和潛水基地;依托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海島冷鏈樞紐”,打造面向東南亞的水產品集散中心。
三是驅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優勢與新興動能雙提升。一方面,促進海水養殖、種苗業等傳統產業向“漁業芯片化”(種業高端化)和加工高值化方向升級;另一方面,加速壯大海洋信息、海洋能源(風電)、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工裝備、郵輪游艇及海洋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是深化“多區疊加”政策創新,加大自貿區制度突破,拓展“海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開放合作深度。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充分發揮海洋科研平臺密集、高端人才集聚優勢,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驅動力。
融入粵港澳,對接長三角
《中國經營報》:相較廣東省、山東省等沿海省份,福建省在海洋生產總值結構、海洋科技創新與轉化、產業集群方面還存在哪些差距?又該如何“補強”短板?
朱文濤:福建省海洋三產結構以海洋一產、二產為主,海洋三產以交通運輸業為主,海洋信息、濱海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海洋產業以資源型傳統產業為主,新興海洋產業占比低,缺乏一批引領海洋高質量發展的高端產業、項目支撐。
而廣東省、山東省等海洋經濟大省、強省已經形成了“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爆發”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新興產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比如,山東省擁有全國最完整的海洋生物醫藥、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
與山東省、廣東省相比,科技創新依然是福建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突出短板,主要體現于海洋科技實力不強,創新型企業主體數量和規模優勢不足,海洋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布局不夠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還需進一步提升,海洋人才隊伍有待優化壯大。
在海洋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廣東省的深圳—珠海—廣州形成了千億級海洋高端裝備、千億級海洋電子信息、五百億級海洋生物醫藥三大集群,無論是產業鏈完整度還是龍頭企業數量均全國領先。
而山東省的青島、煙臺和威海等城市集聚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高層次人才,60%以上的海工裝備產值。相較而言,福建省除廈門灣船舶修造、泉州灣石化、環東山灣水產加工集群外,還缺乏跨區域、成體系的產業集群,龍頭帶動能力較弱。
福建省“補強”海洋經濟發展短板,關鍵是要在推動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發展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在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可重點打造海洋生物醫藥與制品、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環保及現代海洋服務業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若干個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另一方面,提升海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也顯得十分關鍵,需要重點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資源,著力構建高水平的海洋新興產業科技研究與創新體系。打造高水平海洋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提高科技創新的轉化率。
另外,福建省要重視海洋高層次人才隊伍集聚,重點引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前沿、勇于創新的技術帶頭人,營造有利于鼓勵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環境。
(編輯:張家振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