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張先生,是一位資深跑者,他的跑步之旅,起初是體檢報告的一紙“病危通知書”,各項糟糕的指標讓醫生嚴肅地提醒他必須加強運動。
于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跑步之路,起初,從最初的艱難1公里到輕松的跑完5公里,一年后,跑步已然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然跑步帶來的效果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后,當他再次走進體檢室,那一份全新的體檢報告上絕大部分指標恢復了正常,體質也變得相當好。
從那以后,張先生堅信,只要自己堅持不懈地跑步,不僅能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能延年益壽。
可命運似乎總愛給人開個玩笑,在有一次晨跑中,張先生跑完之后感覺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到了晚上,似乎呼吸也變得異常沉重。
危急時刻,家人迅速將張先生送到了醫院,卻被告知,這是以前的哮發作了!
在經過治療康復以后,張先生滿心疑惑地詢問醫生:“為什么以前跑步哮喘都沒復發,這次卻這么嚴重?”
醫生根據詳細的診斷給出了解答:原來,那幾天張先生已經患上了感冒,但他依然堅持高強度跑步,劇烈的運動讓他本就虛弱的身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從而引發了哮喘的復發。
其實張先生的經歷,其實是眾多跑者的一個縮影。
很多跑者都有著類似“激進”的做法。有些跑者在膝蓋已經隱隱作痛的情況下,仍然固執地選擇帶傷跑步。
他們甚至還自我調侃說“以毒攻毒”,天真地認為小傷跑一跑就會自愈。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的一擊,最終,他們真的跑出了“跑步膝”,不得不無奈地停下奔跑的腳步,用幾個月的時間來養傷。
那些想通過跑步減肥的人,往往心急如焚,恨不得一天就跑掉身上所有的贅肉。
他們不顧自己的身體承受能力,盲目增加跑步的量和強度,殊不知,他們在追求快速減肥的道路上,已經埋下了受傷的隱患。
由于本身缺乏運動基礎,猛然加大運動量,身體根本無法適應,受傷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許多研究表明,當一個人進行高強度運動后,在短時間內,身體的免疫力會降至低谷。
我國全民健身的運動強度建議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參考,國民每周應進行3次以上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一周中等強度運動時間加起來達到150分鐘即可,且每次運動強度應在中等以上。
那么,如何判斷中等強度呢?
我們可以通過運動時的心率來評判,一般來說,最大心率的60 - 70%就可以認為是中等強度運動,這個區間也恰好是有氧運動的心率區間。
當我們跑步時,不妨關注一下自己的心率,讓運動在科學的軌道上進行。
跑步就像一把雙刃劍,它能帶給我們健康和快樂,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我們在享受跑步帶來的愉悅和益處時,一定要保持理性和科學的態度。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的強度和時間,切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和距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跑步的道路上,收獲真正的健康和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