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點,是養成人們深度思考的習慣。
古代知識對解決當今問題的作用,顯然遠不如關乎現代國家及其相對近代歷史的知識。傳統教師的觀點雖然在知識復興的年代頗受贊譽,現在卻漸漸變得過于狹隘,畢竟它忽略了15世紀后世界的發展。如果教導得當,不僅是歷史和現代語言,科學同樣會對文化做出貢獻。因此,即便不為傳統的教育體系辯護,我依舊可以說,除了最直接的功利性考慮,教育應該還有其他目標。我們如果從更廣闊的層面思考實用和文化,會發現二者并不像它們的狂熱擁護者以為的那樣水火不容。
除了文化同直接效用綁定的情況,那些無助于提高技術效率的知識,也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間接效用。在我看來,當今世界現存的一些最糟糕的狀況,都可以通過鼓勵學習這類知識以減少對單純專業技能的一味追求而得到改善。
對大多數人來說,主觀能動性如果完全聚焦于某個明確的目的,最終往往會引起神經紊亂的精神失衡。舉個例子,大戰期間,負責制定德國政策的人就在潛水艇戰上犯下大錯,導致美國站到了協約國一邊。任何剛接觸這個問題的人都能看出這一政策的荒謬之處,但當權者由于精神過度集中、缺少休息,反而無法做出理性判斷。
如果試圖完成的任務長期壓抑本能沖動,人們也會遭遇同樣的境況。日本帝國主義者和德國納粹分子都曾由于精神上太過專注于完成某些任務而出現緊張的狂熱。如果這些任務同這群狂熱分子想象的一樣重要且可行,倒或許會帶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大多數時候,這群人狹隘的視野只會令某些強大的抗衡力湮沒無聞,或是將所有抗衡都視為需要用嚴懲和血腥手段去打壓的魔鬼行徑。
成人和孩子都需要娛樂,我是說,一段除了享受當下沒有其他目的的活動時間。但假如享樂也需要目標,那就必須在同工作無關的事情上尋找愉悅和興趣。
現代城市居民的消遣方式已經越來越傾向于消極和集體化,經常都是在被動觀看別人的一技之長。當然,即便如此也遠比沒有強,但它肯定無法同受過教育、發展出無關工作的廣博的智識興趣相提并論。在合理的經濟體系下,由于機器生產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人們的休閑時間應當大幅增長。不過,如果沒有相當數量的智識活動和興趣,過多的閑暇就容易讓人無聊。有閑人士想要幸福就必須接受教育,除了具有直接效用的技術知識教育,還要有以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教育。
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一旦文化被成功地吸收,便能夠塑造人的思想和欲望,使他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同廣闊的非私人事務連接,而非局限在同小我具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事情上。
人們過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人通過學習獲得某種技能后,必定會憑借其造福社會。但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忘了,培養理想和培養技能一樣必要。未經培養的人性中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殘忍,會通過形形色色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出來。學校的孩子經常欺負新來的或是衣著打扮與眾不同的同學;許多女人(以及不少男人)會惡意散播流言蜚語中傷他人;西班牙人熱愛斗牛,英國人喜歡打獵和射擊。同樣殘忍的人性在德國屠殺猶太人、蘇聯消滅富農的運動中表現得更為深重。帝國主義為這種殘忍的沖動提供了空間,戰爭中,殘忍甚至會被神化為公民職責的至高表現。
雖然必須承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時也殘忍,但我認為有一點毋庸置疑,相較于心智尚未開化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展示殘忍的頻率會低很多。制造校園霸凌的學生,成績很少能達到平均水平;一旦出現動用私刑的情況,領頭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愚昧無知。這并不是因為心靈教育能培養出積極的人道主義情感,雖然存在這種可能,而是因為它會讓人關注虐待他人之外的其他愛好,提供支配別人之外的其他自尊來源。
世間眾生最向往的無非是權力和仰慕。通常來說,無知的人只能依靠殘忍的手段,包括蠻力征服來得到這兩樣東西。文化教養給人提供了危害性較弱的權力,以及更值得欽佩的獲得仰慕的方式。在改變世界方面,伽利略的成就超過了任何一位君主,他的力量遠比迫害他的人更大,因此,他沒有必要反過來去當一個迫害者。
或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點,是養成人們深度思考的習慣。世上有太多莽撞的行為,有些是因為事先沒有考慮周全,有些甚至是根本不被理智允許的。人們在這方面表現出的偏見可謂千奇百怪。梅菲斯特對青年學生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結果,所有人在引用這句話時,就好像這是歌德的觀點,但這明明是歌德心中的魔鬼才會對大學生說的話。哈姆雷特被視為只思考卻不行動的可怕典型,卻沒有人視奧賽羅為只行動不思考的典型。諸如柏格森這類教授,看待實干家時總是一副勢利眼,卻大肆貶低哲學,說生活的最佳狀態應當像騎兵沖鋒。
于我而言,最佳的行為應當源自對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而非某種浪漫卻失衡的自信引發的狂熱沖動。養成在思考而非行動中獲得樂趣的習慣,可以預防愚昧無知和過度的權力欲,能令人在不幸中保持平靜,在憂慮中保持沉著。只關注小我的人生或許遲早會苦不堪言,只有步入更為廣闊、煩躁較少的宇宙,生活中較為悲傷的部分才會變得能夠忍受。
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益處多多,或微不足道,或意義深遠。先說生活中的小煩惱吧,比如被跳蚤咬、火車誤點或是碰上牢騷不斷的商業伙伴。這些煩惱肯定還不用上升到反思卓越的英雄主義或人類暫時性弊病的層面,但它們引發的煩躁卻能毀掉不少人的好脾氣和生活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同這些煩惱或相關或假裝相關的偏僻知識中找到安慰,即便二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這些知識也有助于將這些煩惱從大腦中抹去。
奇特的知識不僅能降低煩心事的不愉快程度,還能讓開心事的愉快程度加倍。我之所以會更加鐘愛桃和杏,是因為知道中國早在漢代初期,就已經種植這兩種水果了;之后它們被偉大的迦膩色迦王扣押的中國人質帶到印度,再傳入波斯,最后于公元1世紀抵達羅馬帝國;我還知道,“杏”(apricot)和“早熟”(precocious)一詞源自同一拉丁語詞源,因為杏成熟得較早,至于首字母A,則是因為錯誤的詞源學被誤加上去的。所有這些知識都令這種水果變得更加美味。
雖然零星的文化之樂對緩解實際生活中的瑣碎苦惱有一定幫助,但深度思考更可貴的優點,卻同生命中更沉重的罪惡、死亡、痛苦、殘忍,以及國家盲目地陷入不必要的災難有關。對一些人來說,武斷的宗教已無法帶來慰藉,他們必須找尋替代品,生活才不至于灰暗、嚴酷,充斥著瑣碎的一意孤行。當今世界隨處可見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體,他們無法從整個人類的角度看待問題,相比退讓一步,他們寧愿摧毀文明。再多的技術知識都無法治愈這種狹隘,因為這一問題實則關乎個人心理健康,只能從歷史學、生物學、天文學以及所有無礙自尊心且能讓個人正確看待自己的學問中尋覓解藥。
人們需要的不是這樣那樣的具體知識片段,而是足以激發人類存在意義這一概念的知識:藝術與歷史,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以及對人類在宇宙中偶然又短暫這一奇特地位的理解——都能激發對人類的自豪感:人類擁有觀察與理解的能力,具備崇高的感情,能夠透徹地思考,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廣闊的洞察力同客觀情感結合便會產生智慧。
無論在哪個年代,人生都充滿痛苦,而我們這個時代的痛苦又遠超前兩個世紀。為了逃避痛苦,人們陷入瑣碎、自欺欺人,甚至去創造龐大的集體神話。但從長遠看,這些臨時的緩解方式只會增加痛苦的來源。個人和社會的不幸只能靠意志和智慧的相互配合來減緩:意志的作用是拒絕逃避不幸或接受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而智慧的作用則是理解它,如果有辦法就補救,如果沒有,就將其放在更大的背景中看待,接受其不可避免性,同時記住在它之外,還有其他地區、其他時代以及遙遠的星空,這樣不幸便會變得可以承受了。
現代城市居民的消遣方式已經越來越傾向于消極和集體化,經常都是在被動觀看別人的一技之長。當然,即便如此也遠比沒有強,但它肯定無法同受過教育、發展出無關工作的廣博的智識興趣相提并論。
人們過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人通過學習獲得某種技能后,必定會憑借其造福社會。但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忘了,培養理想和培養技能一樣必要。未經培養的人性中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殘忍,會通過形形色色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出來。
最佳的行為應當源自對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而非某種浪漫卻失衡的自信引發的狂熱沖動。養成在思考而非行動中獲得樂趣的習慣,可以預防愚昧無知和過度的權力欲,能令人在不幸中保持平靜,在憂慮中保持沉著。
只關注小我的人生或許遲早會苦不堪言,只有步入更為廣闊、煩躁較少的宇宙,生活中較為悲傷的部分才會變得能夠忍受。
廣闊的洞察力同客觀情感結合便會產生智慧。
文章來源:節選自《贊美閑散》,伯特蘭·羅素著,仝欣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