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立九年的中國機器人公司,正以全球第一的銷量和顛覆性的低價,敲開A股市場大門,而它身后站著一群即將身價暴漲的股東。
近日,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的一份輔導備案文件引發資本圈震動,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啟動IPO,由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這家在春晚上驚艷亮相的機器人企業,開始向IPO發起沖刺。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直接持股23.82%,通過員工持股平臺控制10.94%股權,合計掌控著34.76%的宇樹命脈。若按C輪融資后120億元估值計算,這位35歲的創業者身價已超40億。
1.中國版“鋼鐵俠”
王興興的創業故事始于2013年,當時還在攻讀機械工程碩士的他,獨自研發四足機器人核心技術。三年后,他帶著低成本高性能的XDog原型機創立宇樹科技,公司成立時僅有他一人。
九年時間,宇樹從杭州一間實驗室成長為估值120億元的行業巨頭。在6月末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王興興透露:“目前公司有約1000人,年度營收達十來億元。”。
這一數字在普遍虧損的機器人行業中顯得尤為亮眼。
宇樹的成長軌跡堪稱技術商業化教科書,公司以每年迭代一款爆款產品的速度推進技術落地:2017年推出首款商業化四足機器人Laikago,成為機器人科研領域首款能買得到的電驅四足機器人;2019年發布了能夠實現后空翻的四足機器人Aliengo,也是當時世界上尺寸最大且質量最重的機器人,斬獲數百臺訂單;2021發布消費級四足機器人Go1,售價低至1.6萬元,首次嘗試面向大眾消費市場,單年累計實現出貨量近千臺。
真正的拐點出現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宇樹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H1驚艷亮相;2024年,G1人形智能體以9.9萬元起售價開啟全民機器人時代。
復盤宇樹科技的成功路徑,技術突破與成本優勢成為堅實的護城河。公司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率90%以上,自研高扭矩密度電機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1/3,諧波減速器成本較日本品牌低60%。
截至2025年初,宇樹科技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180余項,其中授權專利150余項,這些專利覆蓋了核心零部件設計、運動控制算法、感知系統等諸多關鍵技術領域。
宇樹在消費級市場的攻城略地令人側目。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4 年宇樹科技機器狗年銷量高達2.37萬臺,約占全球市場69.75%,在人形機器人領域,2024年宇樹交付量突破1500臺。
今年2月,王興興以青年企業家身份參加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與久未露面的馬云同臺,彰顯宇樹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行業地位。
2.資本寵兒
作為中國最為炙手可熱的機器人明星公司,宇樹的資本運作早已開始悄然布局。
今年5月,公司名稱從“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隨后注冊資本也從288.9萬元暴增至3.64億元。
這一系列動作被業內視為上市前的標準操作,其中125倍的注冊資本增幅更是預示了資本市場的躍遷。
真正的資本狂歡發生在C輪融資。就在上個月,宇樹科技完成了C輪融資交割,由中國移動旗下基金、騰訊、錦秋基金、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吉利資本六大巨頭共同領投。據晚點LatePost報道,此次融資金額接近7億元人民幣,投后估值超120億元人民幣。
值得玩味的是,美團、紅杉資本等老股東這一次的跟投比例超90%,形成罕見的“產業資本+財務資本”雙重背書。
一個更具分量的市場信號來自央企的采購訂單。7月11日,宇樹科技與智元機器人攜手拿下中國移動一項價值1.24億元的人形機器人采購項目,這一金額刷新了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單筆訂單的最高紀錄。
而政策層面的利好也適時出現,2025年6月,科創板實施“1+6”新政策,把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適用范圍延伸到了人工智能領域。
天時地利俱備,輔導時間表顯示中信證券將于10-12月對宇樹進行上市條件評估,協助準備IPO申請文件。按證監會規定,輔導期原則上不少于三個月,宇樹最快有望10月完成上市輔導。
就在宇樹宣布啟動IPO前夜,競爭對手突然殺出回馬槍。
7月9日,智元機器人宣布擬以約21億元收購科創板企業上緯新材66.99%股份,被業內視為變相“借殼上市”。
智元機器人由前華為副總裁鄧泰華掌舵,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產品線。此次資本運作若成功,可能搶先摘取“A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桂冠。消息刺激上緯新材股價上演八連板,市場對具身智能概念的熱情可見一斑。
“比較誰是‘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頭銜意義有限。”一位券商分析師指出,“市場更關注技術能否經得起大規模應用驗證,產品能否規模化落地,以及公司是否具備長期穩定的商業化能力。”
3.造富機器
隨著宇樹啟動上市進程,一場資本盛宴徐徐開啟。
按A股機器人板塊80倍市盈率均值計算,宇樹2025年預計2億元凈利潤可支撐160億元市值。部分機構甚至給出300億元的樂觀估值,屆時王興興持有的35%股權價值將超50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員工持股平臺上海宇翼控制著10.94%股份,伴隨上市可能催生成百上千個百萬富翁。
宇樹沖刺IPO之際,正值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發前夜。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預言:“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十年科技投資的最大主題之一,中國在該產業供應鏈中占比達到63%”。
工信部已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顛覆性產品”,市場機構預測2030年中國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王興興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描繪行業前景:“未來3到5年,人形機器人應用會越來越快。服務業、家用、工業場景、危險場景、救援救災場景都在推進。”
產業格局上,呈現出了中美分庭抗禮之勢。摩根士丹利遴選的全球產業鏈百強企業中,中美各占35席,但路徑迥異:美國強于“機器人大腦”的軟件研發,中國則更擅長硬件制造。
宇樹與特斯拉分別代表了以上兩種技術路線:前者以“硬件降本+消費破圈”策略,通過Go1、G1等產品占領教育、娛樂、家庭陪伴等C端市場;后者聚焦“AI驅動+工業場景”,Optimus Gen3雖在復雜任務處理領先,但硬件成本是宇樹的3倍以上。
隨著宇樹奔向IPO,中國機器人產業迎來歷史性跨越,由此帶來的不僅是生產力的解放,還有資本與財富的重新分配,這場硬科技的造富運動才剛剛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