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就迎來大暑了,這可是一年中最熱、濕氣最重的時候,民間一直流傳著“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形象地道出了大暑的酷熱。
在這個特殊節氣,有些傳統講究能幫我們更好地養生保健,總結起來就是“1要曬,2不洗,防2樣,3不吃”,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嘮一嘮,特別是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更要注意。
“1要曬”,指的是曬伏姜。在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里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和紅糖攪拌后裝入容器,蒙上紗布放在太陽下晾曬,制成伏姜。
曬伏姜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養生智慧,大暑陽氣最為旺盛,利用這天然的陽氣曬制伏姜,能最大程度激發姜的功效。
大家也知道“冬吃蘿卜夏吃姜”而三伏天曬的生姜被稱之為伏姜,它可厲害了。
伏姜有溫暖保健的作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都有不錯的效果,還能驅散體內寒氣,緩解腹脹、腹瀉等暑濕癥狀。
平常喝上一杯伏姜茶,微微出汗,感覺渾身都舒暢了,既能補充身體因出汗流失的能量,又能讓脾胃暖乎乎的,特別舒坦。
“2不洗”,一是大汗淋漓時不洗冷水澡。
大暑天熱得很,很多人一出汗就想沖個冷水澡涼快涼快,覺得這樣特別爽,可這其實是在給健康埋下隱患。
大汗后,人體毛孔處于張開狀態,突然用冷水刺激,毛孔會迅速閉合,體內的熱氣散不出去,就容易生病,像感冒、關節炎,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死。而且血管突然收縮,還會造成血壓劇烈波動,尤其對中老年人來說,風險更大。
所以,即便再熱,出汗后也別急著洗冷水澡,先用濕毛巾把身體擦干,休息一會兒,等身體沒那么熱了,再用溫水洗澡。
二是不洗頭發后立刻睡覺。大暑時節,空氣濕度大,頭發洗完不容易干。如果頭發濕漉漉的就睡覺了,頭部的濕氣加重,容易引起頭痛、頭暈等不適。
特別有些人喜歡洗頭后出門,這個也不合適。尤其是中午前后,太陽暴曬,濕氣被熱氣往上蒸騰,就像給頭部來了個“濕蒸”,時間長了對健康不利。所以洗完頭發一定要擦干或者用吹風機吹干再出門。
“防2樣”,一要防暑。
大暑氣溫常常飆升到很高,午后尤其炎熱,是中暑的高發時段。中暑可不是小事,輕的頭暈、乏力、惡心,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要預防中暑,盡量避免在中午11點到下午4點這個高溫時段外出。要是必須出門,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戴上遮陽帽、墨鏡,穿淺色、透氣的衣物,隨身攜帶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防暑藥品。
家里也要保持通風,可以用空調調節室溫,但溫度別調得太低,26℃左右比較合適,這樣既能降溫,又不會因為溫差過大而感冒。
二要防濕。大暑濕氣重,再加上高溫,人體就像處在一個大蒸籠里,濕氣很容易侵入身體。
體內濕氣重,會感覺身體沉重、沒精神、食欲不振,還可能出現舌苔厚膩、大便黏滯等癥狀。
為了防濕,我們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薏米、芡實、白扁豆、冬瓜等。居住環境也要保持干燥,經常開窗通風,有條件的可以使用除濕機。
運動也很重要,適當運動能促進身體的氣血循環,幫助排出濕氣,但別在大太陽下劇烈運動,像早上或者傍晚,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極拳就挺好,微微出汗就達到目的了。
“3不吃”,首先是不吃過多冷飲。
大暑天熱,吃根冰棍、喝杯冰飲料,感覺瞬間透心涼,但這對腸胃的傷害可不小。
大量吃冷飲,會讓腸胃血管劇烈收縮,影響腸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容易引發胃痙攣、腹瀉等問題。而且冷飲吃多了,還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以后稍微吃點涼的就不舒服。
所以,就算再熱,冷飲也要少吃,可以多喝些溫水、淡鹽水,或者自己煮點綠豆湯、金銀花茶,既能解暑,又不傷身體。
其次是不吃隔夜飯菜。
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食物特別容易變質,隔夜飯菜存放不當,很可能滋生大量細菌,吃了容易食物中毒,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
為了健康,盡量吃新鮮的飯菜,要是有剩飯剩菜,一定要密封好放進冰箱冷藏,下次吃的時候也要徹底加熱。
最后是不吃油膩辛辣食物。
大暑期間,人體陽氣外浮,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這時候要是還吃太多油膩、辛辣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便秘,還容易上火,出現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癥狀。飲食還是要以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給腸胃減輕負擔。
大暑是一年中很關鍵的養生節點,遵循這些傳統的養生小竅門,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炎熱潮濕的天氣,平安健康地度過三伏天。
大家不妨從明天大暑開始,試試這些方法,讓自己舒舒服服地迎接夏天的尾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