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看看新聞報道,美國空軍在印太地區啟動代號“部隊重返太平洋”的大規模聯合軍演,18個國家參與其中。關鍵時刻,中俄外長在北京舉行會晤,為地區局勢增添新變量。
這場軍演被美方稱為“史上規模最大”,五角大樓為此撥款5.3億美元,計劃持續兩周。除美國外,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等18個國家被納入聯合行動,核心目標是驗證“敏捷戰斗部署”——簡單說就是讓戰機能快速靈活調動,部隊拆成小股靈活作戰。美方解釋,這么做是為應對所謂“大規模中美沖突”,防止戰時被“一鍋端”。從投入看,美軍出動了約300架各型戰機,包括戰略轟炸機,還有上千名作戰人員跨區域部署,陣仗不小。
特朗普(資料圖)
參與軍演的國家里,英國顯得格外積極。為表“忠心”,英國把“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派往亞太。但這支看似威風的艦隊,不少軍艦是從北約其他國家“湊”來的,連英國媒體都調侃其“打腫臉充胖子”,側面反映出英國軍工產能不足的老問題。更尷尬的是,航母途經印度時,一架F-35B戰機因液壓系統故障無法起飛,只能暫時停在印度。英國擔心印度借機竊取技術,正考慮把這架戰機拆成零件運回去。
其他參與國的心態更現實。日韓等國長期跟著美國行動,對中國構不成實質威脅,更多是慣性配合。真正算計的是英國——它看重的美英澳“奧庫斯”聯盟。英國想通過配合美國,讓澳大利亞繼續推進為其建造潛艇的合作,畢竟這筆訂單對英國軍工產業和財政都很重要。至于其他盟友,與其說是對抗中國,不如說是借美國勢頭刷存在感,沒人真想和中國開戰。
這邊美國拉著盟友“秀肌肉”,那邊中俄外長在北京談得熱絡。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見,話題覆蓋上合組織合作、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等。王毅提到,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中俄要共同辦好相關紀念活動,維護二戰正確歷史敘事。拉夫羅夫則明確支持中方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稱將全力推動天津峰會成功。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用“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三個“最”概括中俄關系。這不是空話——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不管國際局勢怎么變,中俄始終堅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原則;合作領域從能源、軍事到科技、國際事務協調,早就形成一套高效機制;戰略價值更直接,兩國協作能“讓國際秩序亂不了、世界公理倒不了、霸權主義贏不了”,直接回應了西方單邊主義的挑戰。
最近中俄互動頻繁,細節里藏著深意。比如這次會晤,兩人都沒打領帶,以更輕松的狀態交流,甚至俄方隨行人員也跟著“松了松”。這種打破外交常規的安排,既是兩國高度互信的體現,也是對西方“分化中俄”企圖的無聲反擊——中俄合作不看西方臉色,更不搞虛頭巴腦的形式。
回到美國主導的軍演,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暴露了美國的戰略焦慮。俄烏沖突打了三年,美國在歐洲既要應對俄方壓力,又要拉攏盟友;在亞太,中國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周邊國家更傾向務實合作。美國拉18國軍演,本質是想用軍事威懾對沖影響力下滑,但盟友們的真實心態——像英國那樣“湊數”“露怯”,或像日韓那樣“慣性跟隨”——早已說明問題:靠軍事同盟圍堵中國,不得人心。
特朗普(資料圖)
對中國來說,外部壓力雖在,但底氣更足。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水平,兩國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互相支持——俄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中方也理解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合理關切。這種相互支撐,本身就是應對外部挑戰的“壓艙石”。更關鍵的是,中國不是孤立無援。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看清了美國“搞小圈子”的本質,更愿意和中國一起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多極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