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
一年一度最熱的三伏天到來了!7月20日開始正式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
具體時間如下: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末伏:8月9日—8月18日
你有沒有發現,今年三伏天,總共只有30天!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
南昌貢方堂國醫館中醫科專家陳順濤介紹,在中醫學理論中,陽氣最盛的時節要防暑邪,暑邪多夾濕,易傷津耗氣,會導致人體出現困倦無力、食欲不振、胸悶不舒、大便溏泄等癥狀。
所以,在這段時間,我們既要注意降溫防暑,又要跟著節氣來養生調養,才能增強體質,安度伏天。
一入三伏,上蒸下煮。7月20日是入伏第一天,意味著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正式開始。
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時候,也是扶助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可趁勢驅趕體內存留的寒邪。
防寒
很多人以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實,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應該是“寒”。
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人們在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等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飲食
伏天氣候炎熱,飲食應以“多酸多甘、補氣去火”為原則,可選用一些消暑粥來滋補身體,補氣清暑、調理脾胃。可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鮮蔬果,如苦瓜、西紅柿等,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膩食物,少喝冷飲。
起居
夏天晝長夜短,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應做到早睡早起,晚上在11點之前要進入睡眠狀態,不要熬夜,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
在天氣炎熱、心情煩躁甚至心率紊亂的時候,可以通過揉按勞宮穴和內關穴以達到清心安神、養心安神的作用。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當時
冬病夏治是一種中醫特色的治療和養生方法,其理論依據來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順應“三伏天”陽氣最旺盛的特點,天人相應,通過中醫內外治法激發體內陽氣,驅散邪氣,將好發于冬季的疾病滅于未起病的狀態。
三伏期間的“冬病夏治”以“三伏貼”最具代表性。
“三伏貼”有特定的適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疾病,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貢方堂三伏貼
今年的三伏時間是7月20日至8月18日,按每10天為一伏計,共有三個“伏”。
貼敷時間為每伏貼敷1次,成人每次貼敷6至8小時,兒童3歲以上 2~4 小時,3歲以下 1~2 小時。
為更好地提高三伏貼治病療效,南昌市貢方堂中醫門診部針對病種研發貼敷藥方,選用道地藥材,分別制成“宮寒貼”、“脾胃貼”特色貼,分類貼敷,針對性更強,效果更佳。
貢方堂三伏灸
冬病夏治并非只有“三伏貼”,一些適宜人群在這個時期進行“三伏灸”,也能很好地補充人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灸貼相配 療效增倍”的效果。
在中醫的智慧里,三伏天進行艾灸,是順應天時、調養身心的絕佳方式。
它利用夏季三伏天,人體陽氣最為旺盛、氣血最為暢通之時,通過艾灸特定穴位,將艾草的純陽之力引入體內。
借助這股溫熱之力,能達到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和氣血、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把潛藏在體內的寒濕之邪驅趕出去,為秋冬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
三伏灸強調“固本”,一般以3年為一療程,至少連續3個夏天,每個三伏天進行3-4次艾灸,以保證與鞏固臨床療效。
貢方堂開展“三伏灸”已有數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今年也將繼續為廣大市民朋友們提供服務,快來預約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