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車險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金融產品,而是其發展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意在通過增值服務打通生態入口。
智駕險作為關鍵切入點,正成為各方爭奪風險定價權的戰略高地——誰掌握了風險定價的話語權,誰就握住了智能交通時代的發展命脈。
文|呂笑顏
ID | BMR2004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L2級輔助駕駛已成為新車的標配,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也逐步進入商業化試點階段。然而,技術的進步并未完全消除公眾對輔助駕駛安全性的疑慮,反而催生了新的問題:當車輛處在智能駕駛模式下發生事故,責任究竟該如何界定?保險公司是否愿意承保?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智駕險,作為汽車制造與保險服務深度融合的創新產物,既是守護智能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安全錨點,為技術應用系緊風險防控的安全繩,也可能化作刺破行業既有秩序的尖銳利刃,在車企、險企與科技公司的競合格局中掀起權力重構的風暴。
去年以來,極越、鴻蒙智行、阿維塔等車企相繼推出智駕險服務,試圖通過專項保障覆蓋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相關事故損失。但目前市場上的智駕險多被定位為增值服務,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保險產品,使得智駕險在推廣過程中遭遇重重阻力。
值得慶幸的是,智駕險正逐步從“車企營銷工具”向“風險共擔機制”轉型。不過,業內專家指出,數據壁壘、責任界定與成本壓力仍是橫亙在行業發展道路上的三大核心障礙。
01
車企入局:從技術兜底到生態閉環
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車險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金融產品,而是其發展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意在通過增值服務打通生態入口。
圍繞智駕險的產品競速已經悄然開啟。
2025年4月,小鵬汽車推出定價239元/年的“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創行業先河地將NGP(高速智能導航輔助駕駛)退出后5秒內風險納入保障范圍。該服務覆蓋22項智駕功能,由5家頭部險企聯合承保,承諾百萬保額且賠付不限次。
今年3月初,小米汽車宣布,為了保障用戶無憂使用智駕功能,將聯合行業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小米智駕保障服務”,計劃為用戶提供最高300萬元的保障金額。
而在2024年11月,鴻蒙智行早就率先推出了行業首個智駕保障服務計劃——“智駕無憂服務權益”,明確將保障條件限定為: “在事故發生時智駕功能處于開啟狀態,且交警判定本車在事故中有責?!蓖?,賽力斯聯手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產險”)推出智駕保障服務計劃,加速行業服務體系的完善。
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車險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金融產品,而是其發展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意在通過增值服務打通生態入口。
以小鵬的智駕險為例,其不僅是一款保險產品,更是“技術+保險”生態的關鍵一環:一方面,通過動態定價機制實現精準風控——保費與用戶智駕行為深度綁定,頻繁平穩使用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的用戶可享受保費優惠,而駕駛行為激進者則面臨保費上浮,形成有效的駕駛行為正向引導閉環;另一方面,借助保險服務條款,采集急剎車頻率、系統接管響應時間等核心數據,為后續車型的智能駕駛技術迭代和風控模型優化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撐。
德勤中國保險行業合伙人周曉黎指出,車企布局智駕險的深層邏輯在于實現數據價值變現:“自L2級輔助駕駛以來,車企持續積累車輛性能、駕駛行為、路況環境等多維數據。過去的10年間,車企已經沉淀了海量的車輛數據。在行業面臨規模擴張與利潤增長雙重壓力的背景下,挖掘海量數據資產價值、拓展全新增長曲線已成為全球車企的共同選擇。通過智駕險業務,車企不僅能增強用戶黏性,更能構建可持續的商業閉環,這正是國內外車企競相布局這一領域的戰略考量。”
02
車企主導,保險突圍
當前,智駕險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主要形成兩大發展路徑:一類是車企與保險公司合作的“補充保障”模式,主要依托傳統保險體系;另一類是車企自營的“全鏈條服務”模式,試圖重塑車險服務邏輯。
當下,在智駕險市場的發展進程中,車企憑借數據優勢占據主導地位。
平安產險總部新能源業務負責人江致遠介紹:“保險公司的核心職責是降低車企智能駕駛用戶的使用風險,以及車企在新技術應用中的成本壓力。我們以服務車企和車主為宗旨,在合作中扮演協同者角色,不能主導合作模式。但保險公司通過積累多車企服務經驗,可以提供合理化建議,包括如何實現智能化線上定責?!?/p>
當前,智駕險仍處于早期探索階段,主要形成兩大發展路徑:一類是車企與保險公司合作的“補充保障”模式,主要依托傳統保險體系;另一類是車企自營的“全鏈條服務”模式,試圖重塑車險服務邏輯。
周曉黎指出:“現有智駕險產品本質上均服務終端車主,差異僅在于付費主體,當前主流模式是車企通過車險增值服務或購車贈品形式為用戶買單。”
從市場實踐來看,車企與保險公司合作仍是主流選擇。例如,小鵬智駕險由多家保險公司聯合承保,賽力斯與平安產險合作,蔚來則選擇太平洋保險作為合作伙伴。在這種合作模式下,保險公司提供承??蚣?,而賠付流程往往由車企主導。
從產品形態來說,仍以車企增值服務為主。周曉黎表示:“產品形態主要還是權益贈送,即以購買車輛的權益贈送或定制車型附加險為主。真正獨立險種和UBI(基于使用量定價)模式的創新產品仍屬少數。例如,太保產險和長安汽車推出的‘放心泊’自動泊車責任險,這是國內首個面向消費者的自動駕駛險,即是由長安汽車購買后贈送給所有長安車主的產品責任險。而小鵬汽車則主導設計和運營,多家頭部保險公司幫助小鵬定制整個保險框架,并且聯合承保,主要針對特定車型的導航駕駛和自動泊車核心功能提供事故損失保障,并且設定100萬元的賠付上限。因此大多數情況下,車企還是以權益或者車企買單方式針對某些車型給到最終消費者?!?/p>
周曉黎指出,智駕險產業鏈中主要涉及三個重要參與方,即車企、科技公司、保險公司:
第一,車企作為核心數據掌控者,不僅掌握車輛運行、路況等海量數據,部分企業還積極構建保險服務能力,如保險定價、風險管理和承保服務能力。例如,特斯拉成立了自己的保險經紀公司,同時也有保險公司牌照。
第二,科技公司在生態鏈條中是技術提供方,包括智能駕駛系統、數據分析模型以及信息安全等技術支持。
第三,保險公司憑借牌照優勢,承擔產品設計、風險管理與定價、保單服務等專業服務。
不過,智能駕駛時代也給保險公司帶來深刻變革。周曉黎指出:“傳統車險模式下,保險公司擁有定價權,但在智駕險生態中,若僅作為承保服務方,只能獲取較薄的承保利潤,盈利空間受到壓縮。未來,在整個生態鏈中,險企應更具前瞻性戰略,亟須提升科技研發、數據獲取和精準定價能力,通過戰略轉型在新生態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這也是各家保險公司未來最具挑戰的地方?!边@一轉型挑戰,正成為重塑車險行業格局的關鍵變量。
03
數據博弈是關鍵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更為棘手的是數據壁壘問題。保險公司僅能獲取車企提供的脫敏數據報告,難以核驗事故真實誘因。
在“人機共駕”新型駕駛模式下,保險精算體系面臨三重挑戰:風險主體從人類駕駛員向智駕系統轉移,技術快速迭代導致風險變量激增,多方責任鏈條缺乏認定標準。
首要矛盾在于風險評估邏輯的轉變。隨著智能駕駛系統承擔更多駕駛決策,保險定價的核心依據從駕駛員行為特征轉向技術系統性能,且智能駕駛技術發展迅速、風險變化大,增加了保險定價難度。
江致遠指出:“以人類駕駛為基礎的傳統車險,無法完全覆蓋智能駕駛的責任風險?;谌说男袨榕袛噙壿?,與傳感器數據、OTA升級后的硬件協同機制是存在差異的,風險標的屬性、識別難度都發生了變化?!?/p>
江致遠坦言,數據不完整性和技術應用的不確定性構成雙重挑戰:“部分數據缺失,新興技術只是初步應用,后續潛在風險難以預測。我們只能基于對系統的了解、車企對系統的判斷以技術評估,結合歷史車險數據,疊加風險因子,通過動態調整實現定價。保險本質是對實際風險預判,需要根據實際經營結果持續優化數據模型,這注定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p>
周曉黎指出,智能駕駛保險與傳統車險的核心差異在于責任焦點的轉移:“智能駕駛風險主要取決于自動駕駛模型和系統精準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車險精算基礎會被完全摒棄。傳統車險精算依賴車的性能與人的駕駛行為兩個因素,而智能駕駛時代,‘ 車的行為’即系統本身的決策成為核心變量。但車企的仿真測試數據并不能覆蓋現實中的所有情況,現實駕駛中仍然存在許多Corner Cases(邊緣案例)發生率,這也是重要的因素?!?/p>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更為棘手的是數據壁壘問題。保險公司僅能獲取車企提供的脫敏數據報告,難以核驗事故真實誘因。
周曉黎直言:“當前智駕險保障范圍局限于自動導航和自動泊車的智能駕駛核心功能,賠付限額普遍設置較低。目前,行業保險定價模型準確率不高,根源在于數據可及性缺失。保險公司雖具備定價能力,但缺乏數據支撐,這構成了保險行業最大的發展瓶頸。”
不過,江志遠透露,平安產險基于在風控領域的深厚積累,積極聯合產業核心力量破解數據及定責難題。“我們聯合中汽中心與問界汽車,共同構建了‘數據存證—智能判責—司法鑒定’的標準化判定流程。該流程的核心目標在于消除責任認定不清的障礙,顯著提升保險理賠服務效率與客戶體驗。確保了智能判責結果能夠無縫對接保險賠付標準,使責任判定結果真正落地為高效、透明的理賠服務,切實保障車主權益,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可信、責任可溯、司法可依的規范化標準體系的建立。”
04
政策與技術驅動下的多重重構
技術迭代、市場需求擴容與政策紅利釋放,正成為驅動中國智能駕駛保險市場增長的三駕馬車。
周曉黎預判:“智能駕駛市場的成熟,需待L4和L5級技術進入穩定期,未來5至10年有望迎來規模化發展。技術成熟度、市場接受度、保險服務創新力與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構成缺一不可的增長要素。”
政策層面,明確責任邊界與技術標準成為當務之急。
全國人大代表何小鵬在2025年兩會提案中建議,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按智駕等級劃分責任歸屬:系統未及時提示接管導致的事故由車企擔責;用戶無視接管請求則自行承擔后果。金融監管總局已將智能駕駛車險影響研究納入《新能源車險改革指導意見》,專屬條款加速落地。
業內人士則呼吁,需建立統一數據管理平臺保障數據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完善民法司法解釋明確權責,細化軟硬件系統傳輸標準。
行業層面,共建數據共享機制成為破局關鍵。車企、險企、技術服務商與第三方機構亟須聯合搭建智能駕駛保險定價體系,破解數據孤島與定價失準難題。
當前市場雖普遍采用“車企+險企”聯合推廣模式,但多數保障責任仍由車企兜底,這促使保險公司加速探索轉型路徑。
周曉黎認為,保險公司應從兩方面突破:一方面,深化智能駕駛技術研究,提升產品設計、供給、保險服務、風險管控等核心能力,主動適配新型風險,提升保險自身內功;另一方面,智駕險是一個全新領域,保險公司應積極參與行業規則制定與生態圈重構,以主業專業優勢推動智駕險生態體系建設。
從長遠來看,車企、保險公司與科技公司的深度協作,是構建高效可信理賠體系的必由之路。三方唯有在標準共建、數據共享、責任共擔上達成共識,方能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車險解決方案。
未來十年,車企或將轉型為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保險公司也需向技術型服務商進化。而智駕險作為關鍵切入點,正成為各方爭奪風險定價權的戰略高地——誰掌握了風險定價的話語權,誰就握住了智能交通時代的發展命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