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18日,第12屆世界化學工程大會暨第21屆亞太化工聯盟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7月16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承辦的第29分會場圓滿舉行。本分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鄭瑩、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伊守亮共同擔任主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重質油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藍興英教授擔任秘書長。來自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產業界的近百余名專家學者和師生參加會議,共同探討以創新技術改造化工行業、邁向可持續能源未來的路徑。
分會場以“未來能源和化工新流程”為主題,由加拿大西安大略鄭瑩教授、四川大學伊守亮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熊勤鋼教授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韓曄華教授聯合主持。
鄭瑩院士、伊守亮教授、熊勤鋼教授、韓曄華教授共同主持
會議特別邀請了英國伯明翰大學丁玉龍院士、加拿大湖首大學Kozinski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鄭瑩院士、日本大阪大學Nishiyama教授、東京工業大學Tago教授、加拿大湖首大學Fatehi教授、巴西航空理工學院de Lemos教授、華南理工大學樊栓獅教授、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萬印華研究員、王慧研究員、華南理工大學熊勤鋼教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陳小博教授、江南大學董亮亮教授、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胡勁光副教授、加拿大湖首大學康康助理教授、意大利卡利亞里大學Leonzio助理教授、加拿大Benchmark International公司McDougall總裁等來自高校與企業的25位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
分會上半場11位報告嘉賓
與會專家圍繞能源轉型背景下未來能源和化工新流程的趨勢與進展,系統地交流了覆蓋“原料替代—過程強化—終端利用”全鏈條的低碳解決方案。在原料端,探討了生物質光/熱精煉、功能木質素與生物炭工程等綠色碳源升級路徑,以及流化床裂解、催化裂化和化學循環燃燒等塑料/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為行業注入了可持續原料;在過程端,分享了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的“碳循環—再利用”工藝創新以及二氧化碳捕集、等離子驅動催化、晶態水合物?電加熱耦合催化等?CO2?價值化技術,為深度減排和碳循環利用提供新思路;在資源與能源利用端,介紹了納濾、復合膜及非貴金屬涂層等高鹽廢水?制氫膜分離工藝,以及電磁感應加熱磁性顆粒、紅氧中介鋅電極、深循環液流電池等先進儲能技術,為化工流程的靈活調峰與能源耦合提供支撐;在終端應用方面,展示了熱化封井、油井滲流反應模擬、氣體升級分離等新方法,顯著提升了油氣田安全生產水平。專家們一致認為,跨學科跨行業協同與伙伴式合作,加之數字化賦能,正成為推動新興化工技術落地、加速化工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動力。
分會下半場14位報告嘉賓以及分會總結
在會場閉幕致辭中,秘書長藍興英教授向遠道而來的專家學者表達誠摯謝意。她指出,分會場的各位專家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融合交流,展示了未來能源與化工新流程的最新科研成果與實踐經驗,是探索化工領域在完善學科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支撐技術革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會議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