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磊明 吳 楠 楊志文 孫海鵬 婁志華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標準急用攻堅行動、標準創新引領行動、標準提升更新行動3大行動8項重點任務,石化化工行業被重點提及。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際、“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時,我國綠色低碳標準化工作駛入快車道,背后有何考量?石化產業將受到哪些影響?值得探討。
1
碳足跡核算提速
《實施方案》的一大亮點是碳足跡核算方面。產品碳足跡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此次綠色低碳標準籌劃之初,就確定了“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則。相應地,《實施方案》將“標準急用攻堅行動”列為三大行動之首,石化化工則是重點領域。
在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方面,提出“優先聚焦化肥、氫、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等減排貢獻突出、市場需求迫切、供應鏈帶動作用明顯的工業產品”。石化產品的碳足跡標準涵蓋“原材料獲取—生產加工—處置利用”全生命周期環節。
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應對“碳壁壘”:化肥、氫是歐盟“碳關稅”首批征稅商品;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已納入歐盟碳市場,2030年前也將會被納入“碳關稅”范圍。
標準就是“話語權”。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廣泛使用的綠色低碳標準,并以此構筑綠色貿易壁壘,維護本土產業的競爭優勢。比如,歐盟實施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對出口到歐盟的特定商品,按照碳排放量和碳價征收費用。首批包括水泥、電力、化肥、鋼鐵、鋁、氫六類商品,到2030年實現與歐盟碳市場覆蓋商品范圍的統一,屆時煉油、石化、化工等領域也將納入。
但是,目前我國并不掌握綠色低碳標準的國際話語權,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因子選擇都要受制于人,導致中國產品的碳排放數值偏高,使得我國企業出口時面臨更高的費用支出,甚至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
基于這種現實,亟需建立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因子數據庫。從2024年以來,我國碳足跡工作起步即加速,與碳市場一道成為“雙碳”工作的兩大抓手。2024 年5月22日,生態環境部等15個部門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成為開展碳足跡工作的“任務書”和“施工圖”。隨后又發布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今年1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發布了15項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團體標準推薦清單(第一批)。其中,乙烯赫然在列。
隨著政策和市場對產品碳足跡的披露要求正迅速從自愿走向強制、從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加快出臺市場需求迫切、減排貢獻突出、供應鏈帶動作用明顯的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是做好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實施方案》的推動下,石化產品的碳足跡將涵蓋更廣、要求更高、速度更快。
2
領航布局新賽道
《實施方案》的另一大亮點在于提前布局新賽道。其中,在綠色低碳產業培育標準方面,明確了“推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氫冶金、清潔低碳氫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標準規范研制,完善水電解制氫、氫燃料電池和氫動力軌道交通等氫能裝備相關標準”。
氫既是化學品,又是新能源,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以及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進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石化行業與氫能產業協同基礎好、潛力大。一方面,焦化、氯堿等石化化工過程生產的工業副產氫,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規模化發展前的重點發展方向,具有成本低廉、清潔低碳的優點;另一方面,氫氣是重要的生產原料,廣泛應用于石油煉化、合成氨、甲醇等工藝過程和產品生產,實現石化化工行業深度脫碳。
去年,我國氫能產量規模世界第一,氫能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化突圍”。當下,跨越“經濟性拐點”成為未來氫能發展的重要一環。《實施方案》著眼于氫的規范應用和標準,利于氫能的技術性和經濟性落地。政策和標準兩條主線將繼續互動演進,在解決問題中不斷調整方向,為氫能產業走向成熟保駕護航。
另外,值得關注的還有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標準方面。《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制修訂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階段的應用標準,支持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賦能核算核查、技術工藝、監測評價、管理服務等領域標準。加快數字化能碳管理、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數字化賦能管理效率提升、智能分析監測、綠色低碳技術驗證等領域標準研制”。
石化行業的數字化綠色化協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核算核查,石化、化工均為碳排放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與核查工作范圍;二是碳足跡管理,石化化工產品碳足跡關乎出口成本,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保障數據的可靠、可信;三是數字化能碳管理,石化化工企業和園區通過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運行,可實現對能耗和碳排放的精準化計量、精細化管控、智能化決策與可視化呈現,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
3
明確固廢綜合利用標準
石化行業在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固廢治理挑戰。《實施方案》提出“加快補齊資源綜合利用標準短板”的核心任務,圍繞冶金渣、化工渣、工業副產石膏、赤泥等大宗工業固廢,明確提出系統構建從源頭減量、技術應用到產品標準的全鏈條標準體系建設路徑,為石油和化工行業突破資源綜合利用瓶頸、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從現狀看,石化化工行業細分領域眾多,固廢種類多元、成分復雜、處理難度大,標準化工作既要“查漏補缺”,使得新領域、新技術、新工藝衍生固廢“有標可依”;也要“更新換代”,提升標準與產業升級的適配度。從方向看,石化化工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標準應堅持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雙管齊下”,推動行業從末端治理向源頭管控轉型。
《實施方案》為石化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加快完善標準推廣、實施及應用效果跟蹤評估機制,構建涵蓋標準研制、培訓、咨詢、評價、評估等全鏈條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標準質量與實施成效。以《實施方案》為指引,利于石化加快補齊標準短板、完善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化手段推動固廢資源高效利用與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和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