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光
在寺廟的香客里,常有一種現象:窮得問富,富得問路,有錢有路問劫數。所以究其本質,香客求的不是佛,而是求佛滿足自己的愿望。
在寺廟的功德箱前,時有穿唐裝、戴佛珠的香客,這多半是有點來頭的達官顯貴。他或許剛在酒局上敲定了某塊土地的歸屬,此刻卻將官帽的沉浮寄托在檀香的煙火中。揭露出來的貪官中,有的還是寺廟的???,甚至有燒大年頭柱香的習慣。真不知,將神圣的宗教儀式和權力結合能博得什么彩頭。其實,這種荒誕的對沖,暴露了這些官員最隱秘的認知困境 —— 用最虔誠的姿態,消解最揪心的難題。
也有一些貪官混在香客隊伍里,完成了一場精密的認知減法。他們用一炷清香置換權力尋租中的情感困惑:或是商場上的權力交換,或是官場的爾虞我詐,或是美色中的愛恨情仇。他們把自己的認知折疊在拜佛的儀式里,像古人用龜甲裂紋占卜吉兇,試圖用香火獲得內心的安寧。這種原始的思維短路,讓大腦在瞬間卸下認知重負。用這種簡化的方式把愧疚轉化為香火,仿佛就能將黨紀國法的紅線燒為灰燼。
最近,聽了吳伯凡《認知方法論》課程,對迷信有了新解。他認為迷信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還是一種策略,是人應對復雜狀況的一種特殊手段。當你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時,你認知的熵值會呈現幾何級數的增加,你需要一個攔住更多認知復雜性的邊界,最好的辦法就是迷信。比方說,有一條兩米寬的路,兩側是懸崖絕壁。此時,決定你能否通過的不是行走能力,而是你的認知。你認知中會出現大量復雜性的熵增,堵在你大腦里的東西,不是 “怎么走”,而是 “掉下去怎么辦”。想多了,就沒法走了。如果兩邊加上圍欄,此時你不用扶,就能順利通過。可見,這個圍欄沒有起到任何支持你通過的作用,它只是在你認知上劃了一個邊界。有了這個邊界的存在,你的認知的復雜性就大大降低了。這說明,這個圍欄只要你心里存在,就屏蔽了內心認知的復雜性。寺廟中的香火就起到了圍欄的作用。
現代科技讓社會整體患上認知厭食癥:搜索引擎替代深度思考,連冥想 APP 都會教我們用呼吸計數法屏蔽雜念。寺廟香火不過是極簡主義的線下投影,把思想屏蔽在 “信息繭房” 里。貪官想從簡約的儀式中尋到情感困境的錨點,就像茫茫大海中抓住救生圈,暫時逃離了認知超載的苦海。豈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佛門哪容得下貪官?洛陽白馬寺殿門上有一副對聯:“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雖寬只渡有緣之人?!?如同有些落馬的官員在懺悔中寫的:每次燒香都覺得菩薩在點頭,直到手銬聲蓋過了木魚聲。
當這些人把焦慮押注在香火的明滅之間,實際已經陷入更深的認知陷阱。就像用止痛藥掩蓋病灶,香火的慰藉只是暫時麻痹了思考的神經。被簡化的煩惱,終究會化為更洶涌的焦慮洪流。
真正的修行,是心懷善念,把權力置于人民監督之下,以悲憫之心為民謀利;同時還要學會在認知的叢林里,坦然面對思維中的復雜性如繚繞青煙,把它化為指引前行的星光。而不是以權謀私、公器私用,又把靈魂囚禁在香火的單行道里,依賴香火指引,用鴕鳥式的思維,謀得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