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西方世界聯合打壓后,俄羅斯這邊攤牌了,直接放出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消息,而俄方背后還有朝鮮士兵、武器的援助,照這架勢,俄羅斯發起大決戰的信心很足。
然而面對對俄方這種“同歸于盡”的氣勢,美歐這邊明顯是有些心虛了,先看美國這邊,雖然此前特朗普發出了50天的最后通牒,逼普京妥協,但是最近美方又改口說不確定了,就連其他西方國家也紛紛表態。
看來在絕對的威脅面前,口號喊得再響亮也只是紙老虎,但俄羅斯真的會使用核武器嗎?
為何突然亮出“核底牌”?
俄羅斯的核警告絕非臨時起意,而是精心策劃的戰略威懾,7月17日,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公開宣稱,若北約攻擊加里寧格勒,俄方將“毫不猶豫使用核武器”。
同日,俄國防部宣布,戰略導彈部隊16個洲際導彈師、12艘戰略核潛艇及上百架戰略轟炸機已進入最高戰備狀態,這種赤裸裸的核威脅,直接回應了美軍將領此前“抹去加里寧格勒”的狂妄言論,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俄烏戰場形勢正在逆轉。
北約的軍事介入已突破紅線,7月12日,羅馬尼亞F-16戰機進入烏克蘭領空擊落俄軍無人機,俄軍S-400導彈隨即鎖定北約戰機,差點擊落,這是北約首次公開與俄軍交火,意味著西方從幕后支援轉向直接參戰。
更危險的是,美國正推動歐洲采購美制武器援烏,而烏克蘭已獲得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導彈,可直接打擊俄本土,普京的核警告,就是要掐斷北約進一步升級的念頭。
俄羅斯的“大決戰”決心并非虛張聲勢,俄軍近期在頓巴斯展開“絞肉機”戰術,用朝鮮提供的彈藥持續消耗烏軍,而北約的炮彈產能僅為俄方三分之一。
普京清楚,只要頂住西方壓力,烏克蘭遲早彈盡糧絕,核威懾既是護身符,也是心理戰讓歐洲在恐懼中分裂。
美歐自亂陣腳
特朗普一邊威脅對俄實施100%關稅,一邊又承認“50天內停火不確定”,美國這種搖擺源于國內政治壓力,共和黨鷹派要求更強硬,而民眾厭戰情緒高漲。
更關鍵的是,美軍評估顯示,若北約與俄直接沖突,歐洲戰場的美軍基地將首當其沖,而美國尚無把握快速取勝。
而歐洲的妥協更令人玩味,法國公開拒絕參與美國主導的“歐洲出資購美械援烏”計劃,馬克龍堅持采購本國武器,實則避免被綁上美國戰車,德國雖同意提供“愛國者”導彈,但要求美國全額報銷費用,暴露了軍援疲勞。
最致命的是歐盟內部分裂,7月15日的表決會上,對俄制裁因斯洛伐克、匈牙利反對再度流產,連希臘、馬耳他都拒絕進一步打壓俄油價格,北約的“集體防御”神話正在崩塌,
當俄軍導彈瞄準羅馬尼亞F-16時,北約并未啟動第五條,反而低調處理,這種退縮讓東歐國家寒心,波蘭加速擴軍,芬蘭重啟邊境防御工事,歐洲的“恐俄癥”與“厭美癥”同時發作。
大決戰還是大妥協?
此時俄羅斯的核威懾成功制造了“恐懼平衡”,普京不需要真的按下核按鈕,只要讓北約相信他敢用,就能阻止西方全面介入,而美國的猶豫、歐洲的分裂,恰恰驗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但真正的危險在于誤判,若北約誤讀俄方紅線,或俄方誤判北約意圖,局部沖突可能升級為核戰爭,俄媒已開始渲染“同歸于盡”論調,稱數千枚庫存核彈可隨時啟封,這種瘋狂敘事,既是威懾,也是絕望。
而烏克蘭或成最大輸家,西方援烏武器越先進,俄軍打擊越兇狠,北約介入越深,烏克蘭主權越空心化,擺在澤連斯基政府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接受領土換停火,要么戰至最后一兵一卒。
俄羅斯的核警告通知炸出了西方國家的真面目,北約外強中干、美國首鼠兩端、歐洲的各自為政,但值得警惕的是,這場持已久的沖突正在朝著危險的邊緣前進,核戰爭恐怕會因此爆發。
參考資料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不敢說烏克蘭沖突在特朗普曾宣布的50天期滿前能達成停火 和訊網2025-7-18
俄官員:不排除使用核手段應對北約攻擊 央視新聞2025-7-18
外媒:法國不愿采購美制武器援烏 參考消息2025-7-17
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再次審議未獲通過 環球網2025-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