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作為中國最好的投資品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未來房子將逐步回歸到居住屬性。”
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用這兩句話,給當下的房產市場下了明確判斷,當全國多地房價持續調整,很多人都在問:五年后,現在價值200萬的房子還能值多少錢?答案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清晰,也更現實。
01 黃金時代終結,房價邏輯巨變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創造了一個神話,全國平均房價從1998年的每平米2000元,一路漲到2021年的1.1萬元,足足漲了5.5倍,一線城市更是從3000元飆升至6-7萬元,那時買房,基本等于穩賺不賠。
但2021年下半年開始,神話破滅了,環京樓市率先下跌,隨后鄭州、天津、武漢等二線城市跟進,到2023年,連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也撐不住了。
馬光遠的第一句話:靠買房致富的時代結束了,房子不再是資產增值的首選工具,它的投資屬性正在快速消退。
02 房價為何跌?
表面看是政策調控的結果,2021年全國樓市調控達650次,尤其“三道紅線”政策,直接卡住了開發商的資金命脈。
但深層原因房子真的夠多了,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從過去的6-7平米,增長到現在的超過40平米。
96%的家庭至少擁有1套住房,41.5%的家庭擁有兩套甚至更多,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剛需基本消耗殆盡。
老百姓的錢包跟不上了,三年疫情后,全球經濟低迷,很多人收入下降甚至失業,面對高房價,大家不再盲目跟風,而是理性掂量自己的承受能力,當買不買得起成為首要考量,高房價自然失去了支撐。
03 200萬房產,五年后的三種命運
馬光遠的第二句話:回歸居住屬性,預示了未來房價的核心邏輯,價格將與實際居住價值掛鉤,那么在不同城市,200萬的房產命運將截然不同。
在一二線城市的老破小,會加速貶值,200萬預算基本只能買到地段普通的老舊小區,這類房子正面臨雙重擠壓,一方面,新建商品房品質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老舊小區改造緩慢、配套落后,馬光遠直言,這類房子會越來越不值錢,最終會淪為貧民窟。
三四線城市的中高端住宅,將陷入有價無市困局,在三四線城市,200萬可能買到的是當地高端住宅。
但這些城市普遍面臨產業單一、人口外流的困境,購房需求長期低迷,房價持續陰跌,最終結局可能是掛牌價看似堅挺,但根本找不到接盤的人。
一線城市核心資產,相對抗跌但難增值,五年后能保值已屬不易,扣除利息、稅費、物業費、折舊等持有成本,實際價值很可能低于現在。
有意思的是,馬光遠最近又提出“2025年房子會短缺,大漲概率90%以上”的判斷,似乎與他的兩句話矛盾。
細看他的邏輯,其實指向另一維度,他認為當前新房建設嚴重不足,而需求只是被政策壓制了。
“大家不是不想買房,而是覺得房價還會降,不敢買”。一旦政策松動或市場情緒轉變,積壓的需求可能釋放。
但這個預測附加了重要前提,必須解決爛尾樓風險、恢復市場信心。而且他特別強調,即使房價短期反彈,房地產作為最佳投資品的時代也結束了。
五年后,一套現在標價200萬的房子,在一二線城市可能只值140-160萬,在三四線城市甚至跌破百萬,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市場回歸理性的必然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