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5年1-6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6658億元,同比下降11.2%。 其中,住宅投資35770億元,下降10.4%;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4585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5%。
對此,統計局同志坦然說,“房地產總體朝著止跌回穩的方向邁進”。
注意,不是已止跌回穩,是朝著止跌邁進。
話術之外,量價齊跌齊跌的城市已然多數,甚至不乏腰斬者。
今日我們姑且探討,如此晦暗未明的情勢下,如果仍堅持要買房,還有哪里的房產值得入手?
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是地產投資人,或房產投資人,所見基本是一致。
因為邏輯甚是簡單。需求基于能力和意愿,當下還存在普遍性購買意愿的地方,未來才有交易的收益及 流動性。大白話一些,即未來還有人想買房的地方,這個時候才能去買地。
按我個人標準篩選,除了北上廣深杭等核心一線、新一線的核心區域,目前有且僅有一個城市值得考慮。
就是,三亞。
聰明的投資者早已在用腳投票。
2025上半年,三亞住宅地產表現亮眼,市場化商品住房成交6412套,同比漲幅接近50%,達到六年來的上半年最高銷量。
在供地方面,三亞六月新創紀錄,單月賣地入賬73億元。在月末的最后一天,三亞灣海坡片區,一塊26畝的住宅地,引數家房企連番競價,算上配建,拿地金額超8.8億元,成交的綜合樓面地價破2萬元/平米。進入七月,三亞主城區的東岸、月川又連掛數宗地塊,兩個月即攬金近百億。
這是一個信號。
國內無處安放的資金在垂涎三亞的宅地市場。
一般情況下,手握重金的礦老板并不厭惡風險,但不想陷入二級市場談判盡調之類的拉扯,若一級招拍掛條件有所放松,他們便有機會一展身手,坦然在公開市場上桌舉牌。
另外,稍有余糧的國資房企仍是拿地主力,比如保利、華潤、中旅,這兩年一直在重倉三亞。
大家如此熱衷三亞,無非因為三亞還能賣得動,在普遍下行的市場上一枝獨秀。
于此,三亞便能一直在投決會的白名單里。
島外朋友應該好奇,三亞為何仍被熱捧?
市場上應該有個共識。如果形勢急劇下行,三亞的投資即便不能作為避險資產,也是相對可觀的資產配置選項。
大的方面,站在項目投資者的角度看宏觀因素。
首先,央地債務規模超過GDP規模指日可待,以后借新還舊的無限循環里,貨幣購買力被超發大水稀釋在所難免。現金頭寸比較多人,總得選擇一些對抗長期貶值的投資標的。
其次,我國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養老康養的房產需求漸長。疊加1962年至1972年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的退休大潮,這波享受了改開紅利的銀發群體,消費習慣與支付能力可以支撐康養題材。
三亞被保值資本垂青,很重要一點,是其天然氣候優勢,讓其受益于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長期趨勢。
至于海南自由貿易港2025年“封關”之說,若仍有預期,也可錦上添花。
小的方面,換到購房者的角度看微觀因素。
顯然,一線城市核心區域或許也抗跌,但動輒10萬以上的單價, 對于購房者來說,這個時段買,上車成本已高于高昂。
相較三亞,受制于前期限購政策,現在入門的價格并不算高,新房剔除安居房后均價在3.5-3.8萬元/平米。
主城區新房的價格錨點已經很明顯。比照現在三亞灣片區摘牌2萬元的樓面地價,加上建安成本及開發費用,綜合成本打底到2.7萬元/平米。
于此情形看后市,雖房產銷售價格是看行情,不是看土地或建安成本,但“家里有礦”的開發商肯定不會因為還本付息壓力而降價走量。
當然,選擇時點也很關鍵。
因為實施現房銷售政策,這兩年已出讓的土地,按開發周期,大概在下一個春節前的旺季,三亞房產便將迎來一波供應小高峰。
當前整個住宅市場供銷依然承壓,價格未出現劇烈的波動。
但有變量也需提前考量。全國來看,全面(書面)放開限購是大趨勢,海南各城應不會例外,包括三亞。
屆時價格是否抬升,將取決于供給的放量情況。
按常規,都“鼓吹”到這了,本文應植入一個樓盤廣告。然并沒有。
按過往經驗,三亞買房難言“抄底”,無需用撿漏心態去尋覓,以免被不良中介誘購一些存有瑕疵的房產。
建言各位如有需求,可心平氣和地判斷與斟酌。
無論是康養度假,抑或投資配置,只要資金頭寸富有,不必強加杠桿,現在即可多看看三亞的項目。
無論是新房、次新房,或無完工風險的期房,選好產品與區位,如有良好的物業服務,有基礎生活配套,自住上佳,保值也不會太差。
*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