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合肥7月22日電 (張強 陳文 劉少芬)22日一早,在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白龍村農業稻鱉共養基地里,萬書錫忙著觀察幼苗生長情況。
銘傳鄉白龍村農業稻鱉共養基地。(無人機照片)陳文 攝
萬書錫是當地一名小有名氣的“Z世代”女創客。1997年出生的她,大學畢業后就隨著丈夫潘軍杰一起扎根農村,搞起了生態老鱉養殖,經6個年頭的努力,她也成了一名水產養殖專家。
如今,萬書錫和丈夫的老鱉養殖基地面積達500畝,每年可產商品鱉1萬公斤,培育老鱉幼苗8萬只,各類產品年銷售額超150萬元,蹚出了一條“稻鱉共養”的特色產業致富路。
萬書錫在孵化房內給老鱉幼苗補水。 劉少芬 攝
“甲魚,俗稱老鱉。因為它是變溫水生爬行動物,喜潔怕臟,夏天經常是晝伏夜出,躲避高溫,所以種植適量的水稻可以給老鱉提供避暑的庇護所,水稻也可以利用老鱉的糞便等排泄物增肥生長,是一種雙生的生態閉環。稻鱉共養是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共贏養殖模式……”談起稻鱉共養專業技術問題,萬書錫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從第一次孵化鱉苗沒有經驗,導致鱉苗全部死亡,到現在能熟練掌握鱉苗培育技術,從沒有做好數量管控導致成品鱉生長出現問題到請教農業專家解決問題,從“門外漢”到總結出養殖經驗的“行家里手”,萬書錫和丈夫創業成功的每一步都是努力和汗水的結晶。
“我們創業以來,得到了縣里、鄉里、村里的很多關心和支持,有來自縣里農業和科技部門的政策扶持,有來自鄉里和村里的各種實際問題解決,協調土地租金、水電安裝維護等。我們也在想辦法回報社會,目前已經組織周邊大約20個村民在基地內務工就業,人均每年有超過萬元的綜合收入。”萬書錫介紹。
萬書錫在基地內觀察老鱉幼苗的生長情況。 劉少芬 攝
萬書錫的稻鱉共養模式見到效益之后,周邊很多村民紛紛前來“取經”,也想要搞稻鱉共養。
萬書錫對有養殖意愿和能力的村民來者不拒,免費提供養殖技術,低價出售鱉苗,還及時為他們解決突發問題。在她的帶動下,周邊已經有數十個農戶養起了生態甲魚。
“這種能夠帶領村民增收的好產業、好路子也是我們村里大力支持的。下一步,我們將以養殖基地為基礎,爭取建立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拓展生態養殖的產業鏈,讓白龍村生態老鱉養殖這個品牌更響亮?!卑埓妩h支部書記潘峰說。
“2025年是我們基地成品鱉收獲的集中爆發期,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稻鱉共養的品質與價值得到更多認可。”面對未來,萬書錫眼中滿是憧憬和信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