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電廠商,不愿回首2025年上半年市場:消費低開低走、低價競爭內卷泛濫、經營業績下挫。在一片血海大戰中,市場也出現兩個新熱點,這是否會成為下一階段推動家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呢?
華辛撰寫
梳理今年上半年的家電市場競爭、走勢和變化,壓力與挑戰不少。但是,家電圈發現,有兩個行業公認的亮點,已經出現:
一是,國補政策刺激下的家電消費市場出貨,再創新高,主要企業產銷兩旺;這不只是為下半年的國補政策繼續實施奠定基礎,也為未來國家財政政策繼續通過補貼刺激消費的操作,提供借鑒。
二是,作為中國家電第一大品類,也是中國家電在全球的第一強產業,家用空調出貨規模再創新的紀錄,短短半年市場總銷量便突破1.23億臺,同比增長8.3%,彰顯中國空調產業的全球地位無可替代。
家電國補政策,刺激消費后勁足
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國補政策刺激下,今年1至6月份,超過6600萬名消費者,共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超1.09億臺,超6900萬名消費者購買手機等數碼產品超7400萬件。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則表明:今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30.7%,限額以上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4.1%。
兩組數據,共同指向國補政策對于消費市場的刺激和拉動作用。一是消費端,短短半年,國補就帶動12類家電產品出貨量超1億臺,如果再疊加地方增加的家電補貼品類,以及非國補品類,全國家電的出貨量超1.5億臺應該沒有懸念。二是供給側,主要家電企業的零售額同比取得30%以上增長,這意味著大中型家電企業的營收至少錄得30%增長,推動部分家電企業產銷兩旺局面的實現。
進入2025年下半年,多地家電國補政策繼續實施,但不少廠商反饋“目前國補券”基本要靠搶,而且變得很難搶,對于一線市場的銷售工作增加了難度。背后正是多地調整國補政策的操作細則,由“敞開領”變成“限時限量”領取,一是保證中央財政資金使用的計劃性和可控性,讓政策也能延續到今年底;二是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意識到國補政策的價值和意義。
可以看到,國家層面通過財政政策,刺激一線市場消費需求和活力的方向,不會改變。聚焦家電國補政策來說,初衷是為了刺激消費、盤活消費,助力主要家電廠商謀求經營的高質量發展與轉型,接下來的政策延續應該不會動搖。
家用空調出貨創紀錄,中國制造不可撼動
今年以來,家用空調市場走勢一直呈現動蕩與多變的局面。雖然一批中國空調企業的海外出口屢創新高,但是國內市場卻一直呈現低迷的局面。很多中小空調廠商經營一度停擺,內銷陷入停滯。
不過,市場機構產業在線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家用空調市場總銷量1.23億臺,增長8.3%,超出空調廠商預期。2024年家用空調總銷量超2億臺,增長17.8%。其中內銷量1.04億臺,增長4.9%;出口量為9640萬臺,增長36.1%。
可以看到,國內市場仍然是中國空調產業的基本盤,但是近年來面向海外市場的出口增長明顯加速,成為支撐中國空調銷量再創紀錄的重要力量。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市場的低迷,海外出口讓空調企業走出一輪漂亮的上揚線。
不過,整個空調產業的“企業兩極分化”現象更加明顯和嚴重。一邊是,美的、格力、海爾,以及海信、TCL、奧克斯、小米等企業的出貨規模,特別是海外出口規模占比不斷放大;另一邊是眾多中小空調企業的內銷收縮,主要靠出口支撐。在缺乏規模優勢的背景下,中小企業供應鏈和產業鏈競爭陷入斷層,市場空間被不斷擠壓。
未來,中國空調產業的走勢應該是向上繼續突破,中間會有動蕩與不確定性。其中,基于全球化的供應鏈與產業鏈,特別是全球多基地配套優勢,整體規模可能會保持穩定發展,頭部企業陣營會進一步做大做強。國內市場會呈現品牌化、巨頭化主導格局;海外市場將出現大小企業的共同搶奪和持續放量。
對于那些還想在空調市場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當前的產業門檻非常高了,難度和挑戰也更多了。一些新勢力的互聯網品牌,以及洋品牌在中國授權經營的企業,發展空間不會太大了。
?聲明:家電圈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一律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