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仟煜 記者 李超)近日,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開甲書院的18位師生,組成“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從南京啟程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馬蘭,開啟了一場追尋先輩足跡、傳承馬蘭精神的紅色之旅。
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開甲書院“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受訪者供圖
在從南京飛往新疆的飛機上,南京大學“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團長劉功澤怎么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這個來自新生學院開甲書院的18歲少年反復摩挲著手里的宣講稿,上面寫滿了數不清的批注——按理說,他在開甲書院“馬蘭花開”合唱團擔任團長,也算“見過世面”;但這一次,要跨越千里給遠在新疆馬蘭的孩子們授課,難免“有點壓力”。
“馬蘭”二字,對這趟航班上的18位開甲書院師生來說,有著不尋常的意義。在這個以“兩彈一星”元勛、南京大學杰出校友程開甲院士命名的書院里,“馬蘭”成了他們共同的精神坐標——那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地方,也是程老嘔心瀝血奮斗過的土地。
要是沒親自來趟馬蘭,實踐團成員王師師以為這里盡是黃沙漫天。“馬蘭簡直像是世外桃源。”她忍不住贊嘆。一代代馬蘭人硬是用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羅布泊這片死亡之海,開墾出一片充滿生命力的綠洲。
馬蘭烈士陵園成為實踐團奔赴的第一站。師生們沿著墓道緩緩走過,懷著沉重的心情,注視著每一座墓碑。
風雨中,實踐團成員程曉田在一座墓碑前怔住了。眼前的墓碑上沒有名字,只刻著“大漠忠魂”四字。放眼整個陵園,共有48座這樣的無名墓碑,它們的背后統一刻著一句話:“由于歷史原因,逝者資料失卻。我們永遠懷念為中國核試驗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
“偉大的事業從來不是孤膽英雄的傳奇,而是無數平凡人把名字藏進風沙,用熱血與生命鑄就的豐碑。”程曉田說。
在開甲書院與馬蘭基地聯合舉辦的座談會上,實踐團成員關翔文向年輕的馬蘭科技工作者提問:“新一代的馬蘭人又是如何接續奮斗的?”
對方的回答讓他久久不能忘懷:“低頭拉車的同時,不能忘記抬頭看路,老一輩馬蘭人就像明燈在前方引路,沒有什么難關是過不了的。”
座談會結束后,開甲書院師生們向馬蘭基地獻上了一份特別的紀念禮物——一份由學校檔案館和新生學院開甲書院等共同整理編纂的《程開甲先生在南京大學工作期間檔案文獻集》和一本由程老編著的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教材。
“相比去年,今年的團隊規模在擴大,紅色教育資源也變得更豐富了。”作為馬蘭之行連續兩年的帶隊老師,開甲書院學生事務中心主任唐赟深有感觸,“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真情,信仰才有多少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