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大力推動“快建房、建好房”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擔心,建筑行業可能又將面臨一場隱憂重重的信任危機。
新房頻曝質量問題
建筑檢查官頻發警示
奧克蘭市議會首席建筑檢查官Jeff Fahrensohn最近在LinkedIn上發布的一系列視頻,讓人觸目驚心。
例如下面這個就是在做外墻安裝前檢查時拍的。
“很多這樣的東西,要是上了墻板你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拍攝的這套新房,外墻還未裝上,里面的木框架已經發霉了。
很多地方也是做得一塌糊涂。
他邊拍邊罵說,“這個建商甚至切都懶得切,直接把板材隨意釘在上面”。
“太說不過去了。”
就外墻安裝前檢查這一塊,奧克蘭在過去12個月里有4348個項目未能通過,占總數的30%。
他的其他視頻還揭示了多個新建住宅存在嚴重結構問題:地板隆起、焊接粗糙、框架掩蓋施工缺陷等。
他指出,有注冊建筑師(Licensed Building Practitioner, LBP)留下讓業主難以承受的修復工程,還有外墻脫落等安全隱患。
他表示市議會已專門增設崗位處理對LBP的投訴,足見問題頻發。
Fahrensohn強調,他發布這些視頻并非“獵巫”,而是為行業提供警示與教育。
市議會的Ian McCormick也補充道,雖然目前存在嚴重問題,但絕大多數施工方仍是合格的。
然而,現實令人擔憂——過去一年,大奧克蘭地區逾三分之一新建住宅未能通過最終檢查,主要問題集中在防潮層(25.6%)、外墻(22.1%)、框架(27%)、地基(15.2%)和排水系統(14.5%)等環節。
這一系列現象引發公眾對建筑質量監管是否有效的質疑。
制度形同虛設
責任頻被“甩鍋”
新西蘭曾于2000年代爆發嚴重的“漏水建筑”危機,政府為此設立LBP制度,鼓勵合格施工人員“一次做好”,但如今的問題再次出現在新建房屋上。
住房與建設部長Chris Penk表示,政府正推動建筑監管改革,包括引入“自我認證機制”以及豁免部分“祖母屋”建造許可。
但不少行業人士表示擔憂。
John Gray
房屋倡議機構Hobanz聯合發起人John Gray自己就買了一套漏水房。
他強烈批評現行監管體系,他指出,建筑方常通過注銷公司逃避責任,而市議會最終不得不替他們“埋單”。
Gray認為目前的《建筑法》和《公司法》都缺乏足夠的懲戒力,對違規者的處罰如“灑灑水”,但消費者一旦買到有缺陷的建筑,要承擔的壓力卻可能會毀掉他們的生活。
他呼吁仿效加拿大,對開發商、公司及其高層設立強制執照制度,一旦出現問題則吊銷執照并禁止重返市場。
他還主張強制建筑方購買專業責任險,并為每棟房屋設立保險支持的質保機制。
Penk表示,政府正在檢討相關法律,包括“按比例責任制”替代現行“連帶責任制”,以減少市議會的財務風險。
此外,商務部長Scott Simpson也宣布即將改革《公司法》,打擊“鳳凰公司”(指倒閉后換殼再開的公司)行為并引入“董事身份證號”制度,以追蹤高風險企業和負責人。
真實案例觸目驚心
買家維權無門
近年來多個公寓建筑案例暴露出嚴重的結構缺陷,給業主帶來巨大財務與心理壓力。
在奧克蘭某近市中心、建于13年前的公寓樓,業主原以為“鋼筋+混凝土”構建的新房牢靠無虞,然而入住后問題接連不斷。
經調查發現,該樓存在外墻、防震、防火等多重結構問題,甚至必須“砸墻打洞”才能查清問題源頭。
最令人憤怒的是,開發商早已將責任公司注銷,業主們無法追責,只能自掏腰包修復。
有居民為了維修賣車賣房,傾家蕩產,甚至患上抑郁。
而且由于相關保密協議,業主們能透露的信息也很有限,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是為何許多建筑缺陷的案件未能公之于眾的原因。
類似案例并非孤例。
NZ Herald報道,Kingsland一棟公寓維修成本達3660萬紐幣,若拆除重建則需8290萬紐幣;
St Marys Bay的The Ridge公寓則干脆出售土地、全體業主認虧退出。
John Gray強調,在建筑高峰期如1990年代或過去三年,問題建筑最易集中爆發。
他指出曾有一棟新房連續驗收失敗22次,卻仍然吸引到想買房的人,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違規施工者“屢犯不罰”,制度縱容了失職與失責。
“下一輪漏水房危機已經開始了嗎?”
在實際操作層面,建檢工作量也日益龐大。
據Fahrensohn介紹,奧克蘭市議會每年要完成約20萬次建筑檢查,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復檢”——也就是初次未通過所致。
市議會的Ian McCormick也表示,許多建筑現場缺乏自我質量控制機制,導致建檢官需承擔本應由施工方執行的監督職責。
Fahrensohn透露,他視頻中所示的項目仍處于整改中,市議會不會在問題解決前發放完工認證。
盡管如此,行業專家仍對即將施行的“自我認證機制”表示憂慮,認為這將使一些“漏網之魚”更易蒙混過關。
Phil O’Sullivan,曾在2002年首度揭露漏水房危機的Prendos公司負責人之一,現在擔心未來可能出現多達1.3萬套的“祖母屋”,會成為未來的“后院貧民窟”。
他認為政府應設立獨立的行業監管機構,由工程師、建筑師等專家運營,不受政客干預。
他指出:“關鍵在于快速識別缺陷并修復,而這正是我們現在沒有做到的。”
Penk回應稱,改革將分階段推進,2026年起對電工、水管工、排污工等也將施行道德守則,并公示吊銷與處罰記錄,強化公眾信心。
但改革能否真正遏制“劣質建商”,讓建筑行業重獲信任,還需時間檢驗。
reference:
https://www.oneroof.co.nz/news/has-new-zealands-next-leaky-building-crisis-already-begun-479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