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遼寧省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的參農,蹲在被稱為“原始森林”的老林子里,手電筒光束掃過腐殖土,突然被一截暗黃的“小拇指”絆住了——那是根十年生的野山參須子,正悄悄扒拉松針找養(yǎng)分。
有些老參農講究,會先給參行個禮,嘴里念叨著“山神爺賞的飯”。說到這里你們會明白,為啥有人總說:“本溪的野山參,挖的不是根,是天地養(yǎng)了數年的魂?!?br/>
為什么是本溪?
這里的野山參自帶“身份證”
杭州人愛養(yǎng)生,作為記者的YY深有體會,出發(fā)遼寧前,老同事還念叨著:“野山參要挑長白山系的?!倍鞠?,正好卡在長白山余脈向遼東平原過渡的“黃金線”上。
YY總結了三個“天時地利”:
一是氣候夠“狠”。本溪年均氣溫7℃,冬天能凍到-30℃,夏天又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溫差,逼得野山參把根扎得更深,有效成分(比如人參皂苷)才會越攢越多。
二是土夠“饞”。這里的腐殖土(咱們常說東北黑土地)是萬年以上落葉、松針、苔蘚漚出來的,摸起來像海綿,聞著有股潮濕的木香。野山參是“挑嘴”的主兒,土里缺氮少磷,它反而長得慢,但積累的藥效足。
三是人夠“軸”。本溪現在還守著“五年以下不算參,十年以上才夠格”的老規(guī)矩。野山參更金貴,十年才長拇指粗,二十年才開小朵花——急不得,慢工才能養(yǎng)出活的藥性。
從本溪到杭州
一根野山參要過多少關?
一根參,從起參到送到杭州客戶手里,差不多得折騰快7天。
第一步“抬參”
不能用鐵鍬硬刨,得用鹿骨釬子一點點挑開土,像給嬰兒“接生”似的。根須斷了,藥效就漏了;蘆碗(莖痕)碰碎了,年份就少了。
第二步“醒參”
剛挖出來的野山參帶著“土腥氣”,得用青苔裹嚴實,放在陰涼處緩兩天。
第三步“刷參”
這幾位阿姨是刷參的,包裹著泥土的“黝黑娃子”在她們手里會變得“白白嫩嫩”。參嬌嫩,刷參的阿姨必須要用柔軟的材料將泥土輕輕清洗干凈,阿姨告訴我們:“刷參不能帶手套,手在水里一泡就是一天?!?/p>
第四步“驗明正身”
現在市面上90%的“野山參”都是移山參(人工種在山上再挖的)或者趴貨(人工干預生長的)。怎么辨真假?YY跟著老藥商學了幾招,直播間里分享給大家。
第五步“快馬加鞭”
本溪到杭州1800公里,參怕熱不怕冷,車廂溫度得控制在10℃以下,路上每4小時查一次溫——要是化了凍,這根參就算廢了。
買野山參
到底圖個啥?
買野山參,圖的從來不是“炫富”。
YY問了身邊的長輩,他們有給化療后父親補元氣的兒子,有堅持喝參茶調理失眠的白領,還有給老母親做參湯的退休教師。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貴點沒關系,得是真的、有用的?!?br/>
滋補品向來講究“潤物細無聲”,來到本溪的第一天,YY就深有體會,在機場接機的大哥,叫小叢子,YY愣是以為他是90后,跟他以平輩的身份交流了半天,后來才知道他已經46歲了。
他告訴我們,會吃的人自然知道長白山參的含金量,剛開始吃的頭年,先拿參片泡水喝,喝到沒味了再嚼著吃;第二年可以燉雞湯,一只老母雞配半根參,文火慢燉3小時——補元氣但不燥,比吃保健品實在。
現在杭州的夏天正熱,摸著手里的野山參,總覺得涼絲絲的——那不是冷,是時光沉淀的“底氣”。他們的參,15年以上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野山參,常說喝參上火,但15年以上的不會。
如果你也想給家人尋點實在的好東西,不妨試試本溪的野山參。畢竟,能經得住百年風雨的,從來都不是“快消品”。
文/徐盈盈
攝影/施德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