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心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中庸》第十五章
本章以行遠、登高為例,強調君子之道并非一蹴而就,乃需要循序漸進。登山者不會幻想凌虛飛步直達絕頂,行路者不會奢望瞬間跨越千里之遙,這種空間次第的認知,對應著道德實踐的客觀規律。正如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孔子通過“行遠自邇,登高自卑”的生動喻示,將君子之道的實踐智慧凝練為 “始于家邦,終于四海”的生命進程。這種由近及遠的道德推展邏輯,恰如《大學》所闡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次第,構成了儒家實踐哲學的核心脈絡。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第二十章)儒家的君子之道是以家庭關系為出發點,一個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的道德理性推衍過程。常言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位,故而只有先做到“妻子好合、兄弟既翕、父母其順”,才談得上在社會中踐行君子之道。從另一方面講,家庭既是社會的組成單位,那么在社會中踐行君子之道便也不能忽略家庭。
家庭作為道德實踐的原點,其倫理秩序的建構直接影響著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詩經·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和諧意象,不僅描繪了夫婦之道的理想狀態,更暗含著“琴瑟和鳴”對“鐘鼓樂之”"的奠基意義。這種由個體修養到家庭和睦,再到社會和諧的遞進關系,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論述中得到進一步升華,展現了儒家 “推己及人”的實踐理性。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句上》),當在家庭中踐行“妻子好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理規范時,實際上正在培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當家庭成為情感培育的溫暖港灣時,社會便獲得了穩定發展的倫理根基。這種由內而外的道德輻射,恰如朱子所言“未有不能齊家而能治國者”,揭示了儒家倫理體系的實踐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